娲是地皇,也称娲皇。[4]正殿后土圣母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与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坠,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服饰方面,三位圣母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整个塑像极具程式化,唯有两侧的圣母头略向中间偏斜,这给传统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泼的气息。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4]汉武帝所立之后土祠中,后土的形象为女『性』,后人称圣母、娘娘。
先有浮黎元始天尊盘古、玉皇大帝、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老子),第四个是后土娘娘,这个后土娘娘与《史记》记载的太元玉女(西王母、王母娘娘)是不是同一个人?
《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5]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太皞在五帝中尊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
《系辞下》记载伏羲功业最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影响甚大,但叙述伏羲功业如此全面系统,当出于秦汉年间,不会早于《庄子》。
《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的原型之一。
《山海经》载天帝为帝俊[6],历史原型应为帝喾。应是玉帝之前的天帝。妻太阳神羲和生十金乌。另有常羲生月。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玉皇大帝与盘古和原始天尊的关系;西王母娘娘与太元玉女、后土娘娘、女娲的关系;东王公与帝俊、伏羲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