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5架次,多用途战斗机出动6架次。扣除作战所需时间,等于每架战斗机在返回航母之后,必须在90分钟之内再次升空。为此,“上海”级航母准备了可以容纳近500名飞行员的军官舱,而其他航母最多只能容纳300名飞行员。但是受航母本身限制,特别是海上作战环境的限制,舰载航空兵的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岸基航空兵。从基本构造上也能解释这种情况,即承载舰载航空兵的航母是一种立体集约型的作战平台,而承载岸基航空兵的航空基地是一种平面分散型的作战平台。
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必须尽快投入空军。
问题是,如果过早动用空军,共和国的战争意图就太明显了,从而会在国际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事实上,在战斗打响之前,裴承毅也不可能动用共和国空军,甚至不能用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
针对这一情况,裴承毅只能动“歪脑筋”。
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进行谈判时,裴承毅通过军情局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即三个国家的空军要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承担50%的空中作战任务,另外50%的空中作战任务将由共和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承担,而在开战后的24小时之内,共和国空军将完成兵力调遣与投送工作。
也就是说,空军将在24小时之内向前线部署至少500架作战飞机与100架支援飞机。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裴承毅的承诺,而是空军司令雷靖鸣上将的承诺。
作为在空军服役了40多年,先后辅佐了数位空军司令,直到62岁才以上将身份成为空军一把手的空军上将,雷靖鸣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开玩笑。
事实上,实现“24小时到达与部署”,正是空军努力追求的现实目标。
按照雷靖鸣在2037年上任后提出的空军改革方案,在以支援航空兵、特别是全球兵力投送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空军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实现在24小时之内向距离本土5000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处热点地区投送一支规模与战斗力不亚于地区性强国空军总体势力的空中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在全体动员的情况下,向5000千米范围内的地区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这里说的投送,主要是指地面保障设备,以及持续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
虽然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可以在加油机的支援下直接飞往目的地,但是要想确保部队持续作战,就得向前线投送包括地勤人员、保障设备、备用零件、通信设施、乃至人员基本生活设施设备在内的所有保障物资,以及满足作战需要的燃油、弹药等作战物资。
别看空军是空中作战部队,其留在地面上的装备肯定比飞上天的多得多。
按照共和国空军的编制,1个装备j-17多用途战斗机的战术航空兵联队的地面保障车辆超过300台,平均1架战斗机需要4台车辆,而地勤人员超过500人,平均1名飞行员对应3名地勤人员。运送这些设备与人员,需要动用12架y-15大型运输机、或者18架y-16多用途运输机。虽然在雷靖鸣发起改革后,空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减肥”,但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增添了不少后勤保障设施,比如装在12个集装箱内的、为全联队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综合勤务支援与生活保障系统”就能塞满3架y-15或者4架y-16的货舱。
除了保障设备,战斗物资的运送工作更加麻烦。
即便按照中等强度出动,1个j-17多用途战斗机联队每天消耗的物资都需要动用20架y-15或者28架y-16。由此可见,如果出动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空军拥有的运输机就得全部用来运送弹药。
万幸的是,在海湾地区作战,暂时不用考虑空运作战物资。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主要部署在以胡齐斯坦省为中心的伊朗南部地区,以及以巴士拉为中心的伊拉克东南部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有大型港口,而且都有比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机场均有直通港口的铁路,军用机场也有直通港口的公路。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远离战区,安全有保障。
对共和国空军来说,关键就是如何在24小时之内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为此,空军必须占用所有大型运输机与多用途运输机。也就是说,投送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必须延期。
裴承毅没有别的选择,在投送第十战斗单位之前,投入空中力量更加关键。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没有空军的运输机,还有陆军航空兵的战术运输机。
虽然dz-25e的最大航程无法把第十战斗单位从共和国小西南地区送到海湾地区,但是可以用不低于空军的空运效率,将第十战斗单位送到共和国的西北地区(也可以送到印度的恒河平原,只是印度当局不愿意卷入中东冲突,所以没有向共和国开放军事基地与国内交通设施),再通过中巴战略铁路前往巴基斯坦。如果不走海路,到达拉合尔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就可以再次搭乘陆航的dz-25e机群前往伊朗或者伊拉克,如果走海路,则需要继续南下前往瓜达尔港。
总的说来,第十战斗单位肯定能在6月底到达战场。
因为战术航空兵能够及时参战,所以裴承毅没有急着投入陆军航空兵的dw-25d低空攻击机群,而是打算让陆航跟随地面部队行动,以稳打稳扎的方式向战区运动,从而减轻前期后勤保障的压力。
综上所述,空中力量的投入问题并不严重。
在裴承毅解释了这个问题之后,苏劲辉与几位他国将领各提了一个问题,其中苏劲辉的问题是部署在叙利亚的地面部队的后勤保障。因为共和国很有可能以陆续增兵的方式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只提到前期主要由伊拉克国防军与叙利亚国防军负责地面运输工作,共和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负责防空掩护,并没提到后期的作战部署。苏劲辉也没多问,因为在前往大马士革之前,他从军情局获得了相关的信息,知道后期会有更大的动作。
在参谋进来通报国防部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裴承毅才宣布会议结束。
与以往的会议一样,裴承毅没有指望其他人能够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问题来。召开战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让负责具体指挥工作的前线指挥官明白最高指挥官的战术意图,避免在作战行动上犯错误。事实上,这也主要针对苏劲辉。袁晨皓在印度战争期间就是裴承毅的副手,因此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战术思想。虽然苏劲辉也在半岛战争期间与裴承毅合作过,但是合作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当时的裴承毅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苏劲辉对裴承毅的了解并不多。
事实上,裴承毅最担心的就是苏劲辉。
不管怎么说,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裴承毅不希望苏劲辉犯任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