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是真空在大气层中是无法自然存在的,也就无法长久保存下去。加上真空产生的负压,反而会降低导弹的飞行速度。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不容易实现。
原理也很简单,那就是利用电磁场的排斥效应。首先将导弹周围的空气离子化,即让空气中的分子成为带电离子,而且是同一性质的带电离子,然后使导弹的弹体带同样性质的电荷,只要电场足够强大,就能利用电场排斥作用将带电的空气离子排开,在导弹外表面制造出一层真空。
要想将这一理论变成现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获得足够强大的电场。
以c-666a型导弹为例,在弹重为1250千克的情况下,导弹在距离目标135千米的时候开始加速冲刺,末段弹道飞行时间为20秒,所需电能超了14gj,相当于250千克16级复合蓄电池充满电时所含有的电能。对于1枚质量为1250千克的反舰导弹来说,肯定无法携带250千克复合蓄电池。就算换上在2041年初才在实验室里诞生的20级复合蓄电池,也难以满足需要。因为复合蓄电池的储电能力与质量成正比、也就是与电池的体积成正比,而导弹的表面积与体积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所以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加大导弹的质量来提高导弹的飞行速度。事实上,在c-666a之前,第一种速度达到20马赫的实验型反舰导弹的质量就超过了5000千克。显然,重达5000千克的导弹不但造价高得让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接受,也不具备实战部署能力。说直接点,就算用战略轰炸机发射,一架轰炸机也只能携带2到6枚导弹,至少需要100架轰炸机才能进行一次饱和打击,而100架轰炸机的造价比1支航母战斗群还要高得多。
共和国能够率先研制出20马赫的反舰导弹,就是因为在相关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与其他反舰导弹相比,c-666a除了保持较为细长的弹体结构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导弹尾部,从4台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的中间引出了一根长度超过5米的“尾巴”。平时这根由记忆合金制造的金属导线埋藏在导弹尾部,只有在导弹发射之后,而且速度超过10马赫的情况下,才会伸展出来。这根“尾巴”的作用很简单,那就是为周围的带电离子提供一个综合电场。说得直接一点,c-666a的壳体带的是负电,在导弹急速飞行的时候,周围同样带负电的离子会在电场力与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迅速向导弹尾部集中,如果没有这根“尾巴”,这些离子就会在富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以放电的方式释放出多余的电能,从而对导弹够成威胁,甚至会对导弹的速度与方向造成影响。有了这根“尾巴”之后,带负电的离子就能在此放出电能,同时可以加快带电离子的运动速度,在导弹尾部形成一个强大的电场与压力场。“尾巴”长达好几米,主要就是为了削弱异性带电离子相吸,对导弹的飞行速度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还是加快了外表面带电离子的运动速度,使导弹正面的空气密度降低了好几个数量级,从而将导弹的“放电”要求大大降低,也就让导弹不需要携带太多的复合蓄电池,使导弹的质量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而且非常实用的设计。
这个设计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却充分反映出了工程师的创造力。
反舰导弹性能的迅速提升,逼迫舰队防空系统快速升级。
2035年,10马赫的反舰导弹让世界各国对共和国的反舰导弹刮目相看。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向不太重视反舰导弹的美国海军加快了相关研究的速度,并且对舰队防空能力做了重新评估。得知共和国正在加紧研制速度高达20马赫的反舰导弹之后,美国海军更是一反常态的调整了舰队防空秩序,将原先给予厚望的外围防空放在了舰队防空之后,随后又将舰队的末段拦截能力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事实上,真正能够抵抗20马赫反舰导弹的,就只有基于能量武器的末段拦截系统。
因为20马赫反舰导弹的速度原理并不复杂,所以美国海军在寻求对策的时候,优先考虑了粒子束武器,而且是带电离子束武器,而不是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更有发展前景的中性粒子束武器。原因很简单,带电离子束武器能够有效破坏20马赫反舰导弹的“真空膜”,让导弹在击中目标之前就在大气层中烧毁。虽然带电粒子束武器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会受到地球磁场与大气层的影响,射程与精度都不是很高,但是在近距离作战中,这个问题几乎不用考虑,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非常可惜的是,粒子束武器离实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对而言,高能脉冲激光武器更加具有发展前景,至少已经在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现代化战舰上得到了应用。与带电粒子束武器一样,高能脉冲激光武器能够通过在目标上产生高温来生成带电离子,从而破坏导弹的“真空膜”,最终让导弹在大气层中烧毁。
问题是,高能脉冲激光武器对能量系统的要求非常高,只能部署在用大功率可控聚变反应堆为动力系统的大型战舰上,而在美国海军中,只有最新式的“杰弗逊”级航母,以及“劳伦斯”级驱逐舰上的动力系统达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说,只有这两种战舰上配备了高能脉冲激光武器。
其他战舰的末段拦截系统,要么是在20年代初期研制的连续波激光拦截期,要么就是在20年代末期研制的电磁速射炮。虽然这两种末段拦截系统也属于能量武器,但是这两种系统只能对付飞行速度在10马赫以下的反舰导弹,根本无法对付飞行速度高达30马赫的c-666a型反舰导弹。
对美国海军舰队来说,最值得庆幸的肯定是c-666a无法像其他反舰导弹那样,几百上千枚的发起集群攻击。因为导弹是依靠电离产生的“真空膜”来达到20马赫的速度,所以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不正常扰动都有可能使导弹受到影响,最终在大气层中烧毁。也就是说,如果几十枚导弹从同一个方向发起突击,而且间隔距离太短,哪怕只有一枚导弹遭到拦截,也有可能导致所有导弹实效。如此一来,攻击的时候,c-666a对弹道的设置要求非常高,也就很难发起集群攻击。
也就是说,此时杀向“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的c-666a不是200多枚,而是大约100枚。让美国战舰判断错误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c-666a在末段攻击时,会抛掉连接着巡航发动机的弹体。在没有达到最大射程的情况下,弹体与弹头分离之后,不会立即坠毁,而会沿着分离时的航向,用比弹头稍微慢一点的速度继续向前飞行。因为c-666a的弹头占到了导弹总质量的55%,所以美国战舰将分离后的弹头与弹体都当成了导弹,从而把来袭导弹的数量夸大了一倍。
即便如此,100多枚导弹仍然占据了美国舰队南面的全部攻击航道。
因为失去了外围拦截能力,所以在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之后,美国舰队立即对来袭导弹进行末段拦截。
可想而知,美国舰队不可能将100多枚导弹全部打下来,肯定会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