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这点楚王**来的家底子就全完了,连带自己这个败军之将也要被朝廷惩处。
仔细思量一番,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李伯升毅然决定背水一战,当然作战的目标并不是汉军,作战的兵器也不是刀剑弓弩,而是拿起他的笔,向皇帝奏报河南前线生的种种怪事。
……
李伯升不知道的是,朝廷里亦有一位大佬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内厂竭力搜索蓝玉和汉军勾结的证据,令内厂番子骄傲的是,他们的工作效率远比锦衣卫要高出许多,凡是他们想知道的事情,只要稍下功夫就能得到,窃喜之余,番子们不但感慨自己的高明,还为锦衣卫们的不争气而扼腕叹息:唉,自打文海接手之后,这锦衣卫的业务水平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啊。
说是叹息,还不如说是幸灾乐祸,摊上这样一个竞争对手真是幸运。
深入敌后的内厂番子们将情报源源不断的往京城,西征军中的锦衣卫亦是滔滔不绝的将连战连捷的捷报往京师,内厂的情报显示,汉军和蓝玉统辖的西征军之间打的是太平拳,一场仗下来死不了几个人,往往是周军一个冲锋,汉军就撤了,简直和过家家一般,而锦衣卫们的战报则是写的花团锦簇,添油加醋,动辄斩数千,重创敌军云云。这些相悖的信息最终都被整理成文字资料,不加评论的放在了皇帝的案头。
刚开始的时候,皇帝看到捷报还会欣喜万分,再后来就淡定多了,再到后来又变成深深地沉默,皱眉,沉思。
作为谋反起家的皇帝,张士诚对于手握军权的将领深为忌惮,自从他登基之后,如同吕珍那样拥兵自重的老军头,已经6续清理的差不多了,蓝玉因为身在京城,人又低调,所以一直没动他,但是谁又能保证他永远那么低调呢。
手上握着十万大军,想低调都不成啊,如果手底下再有几个脾气暴躁别有用心的将军,搞个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啊。
对于河南来的情报,皇帝更加相信内厂的侦查,蓝玉的战绩越是辉煌,他越是迷惑,各种各样互相矛盾的情报,让皇帝的眉心拧成了一个川字。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李伯升的秘密奏折,到底是被逼到绝路上的武人,言辞间毫不忌讳,直接点明蓝玉有可能通敌卖国!
皇帝在养心殿内来回踱了一下午,最终想出一个试探蓝玉的办法,他直接下令给军前,命令蓝玉挥兵急进,务必在一个月内收复河南!
不久,蓝玉的回信来了,严明敌军主力一直按兵不动,游而不击,虽然胜仗多多,但敌人实力未损,所以一个月之内收复河南并不现实,然后他又催要军饷战马粮秣等物。
蓝玉竟然抗旨不尊,皇帝大为忧虑,一天都呆在养心殿里默默念着一句话,有那近侍小太监支起耳朵听了个清楚,然后下值之后悄悄学给曹少钦听,这句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曹少钦阴险的笑了,老实说蓝玉这老小子确实不好扳动,因为他忠心耿耿,而且心直口快,要说他谋反,就连老曹自己都不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近生的事情太过蹊跷,简直是天助我也。
看来汉军里有高人啊,离间计耍的出神入化,连我都差点被他们骗了。曹少钦暗道。
虽然已经看出这是一个针对蓝玉的阴谋,但曹少钦却刻意不去挑明,他要让皇帝自己去判断。
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皇帝身处那个位置,思考的角度便不会一样,更何况这位皇帝本来就是个多疑之人,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皇帝是孤家寡人,除了他自己,全天下没有一个人是他能无条件全盘信任的。
包括我在内,曹少钦这样想。
……
次日清晨,一个爆炸性的消息震动了朝堂,皇帝决定御驾亲征,亲自戡乱中原,若在以往,大臣们肯定会冒死苦谏,皇帝乃是万金之躯,怎可亲身犯险,更何况现在连皇储都没定呢。
可是敢说话的大臣都不在了,就连柳松坡也被贬去了岭南,整个内阁被阉党和少壮派把持,哪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这些蝇营狗苟之辈,想的无非是升官财,投机取巧,皇帝御驾亲征,那可是立功的大好机会,所以皇帝旨意一下,除了几个死脑筋的御史跪在午门抗议之外,全部都是阿谀奉承的赞同之声。
曹少钦自然也是赞同皇帝亲征的,因为他知道,皇帝亲临前线之时,就是蓝玉人头落地之日。
本书。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