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章
四川,梓州,『射』洪
近来,这县城涪江岸边的百姓大多都已经知道,江心小岛鹭屿洲上,住着一户特殊的人家。从哪来,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基本连几口人也不知道。倒是整日地看见一个汉子,没事便在江边垂钓。遇到过往的渔夫船家,他倒也和颜悦『色』而对,你若跟他打声招呼,他也点点头笑一笑,并没有多的话。还有人时常看到一个少年,在那院坝里打拳,耍枪弄棒,这在本地十分少见。因此都说他们是外乡来的。 反正,这一家人仿佛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他们家似乎从来不会离开鹭屿洲,日常采买最先是一个仆『妇』,『操』一口浓重的外地腔,后来才换了一个本地口音的『妇』人。有些好事的问她,却什么也问不出来。
倒是这家的女主人,是个好心肠的菩萨,三月三的时候,金华山上道观作法会,这位夫人添了很多的香油钱,还向附近赶来乞讨的叫花子们布施了食物。可是,连观里的道长们也不清楚,她究竟是什么来头,只称“徐夫人”而已。
于是,根据有些零碎的线索,有人猜测着,这家怕是外来的富户,说不定是吃了官司或者惹了什么祸事,才专门避居到我们这里来。不过,即使打听也好,猜测也罢,这家人的到来并没有让『射』洪这座宁静而淡泊的江边小城起多大的涟漪,不过就是给百姓添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宋阀864
可这种日子,在大宋靖安五年的五月,有所改变了。
五月十五,在四川称为大端阳,反而是五月初五被称为小端阳。习俗也很特别,家家户户在门庭上挂艾草,然后和面蒸包子,不似江南包粽子。而且这包子蒸来不仅是自己吃,邻里乡亲还要互相馈赠。
那县城里,到了中午时分,家家户户都摆开了饭菜,桌中间无一例外放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过端阳节。再加上四川天气热,所以街市上少有行人。偶有几个贩卖瓜果的小贩,也是躲在阴凉处,无精打采,慵懒地用篾扇驱赶着虫子。
此时,突然有人看见打北面来了一支队伍。前头几个穿黑衣戴纱帽的汉子举着牌,不知道写的是甚,顶着毒日头一丝不苟地走。又近些,才发现在他们之后,是一溜滑杆,上头坐着的人好气派。无一例外都穿青衣,或许因为热,没戴幞头,但翘的脚上却穿着缎面的靴子。都不拿正眼瞧人的,个个靠在椅背上,随着那滑杆一颤一颠。
当这支队伍通过街市时,小贩行人们早躲到街边去了,此时他们才发现,队伍后头还跟着挎刀执枪的军士,整整齐齐两列,怕是有百十人之多。
“县翁出巡咱们见过,上头的太守下来咱们也见过,可都没这般气派。”几个小贩聚作一处谈论道。
“这是投哪处去?”
“没看到么?这是往县衙去的。”
升斗小民们从没见过这等阵仗,议论纷纷,却见那支队伍果然投县衙去了。再一看,咦,段知县几时出来的?正跟那儿打拱作揖呢。
『射』洪段知县此时一身公服,收拾得整齐,正率领全班人马立在衙门口台阶下,拱手对那滑杆上的人道:“天使莅临『射』洪,实是荣光。本县谨以……”
结果,那滑杆上的人也不下来,中有一个年轻些的,估计也就二十多岁,生得干干净净,唇红齿白,手里捏块方巾,正不住地擦着额头和脖子上的汗,尖声细气地对段知县道:“你还是闲话休说,这天热得不行,快叫人备了冷茶来止止渴是要紧!”
段知县见对方如此托大,已然不悦,再听如此口气,竟像是使唤下人一般,心里便来了气。但说实在的,这些人虽然狗屁都不是,毕竟在御前当差,轻易不能得罪。遂客气道:“诸位若是热了渴了,不妨先下来,到衙门里凉快一阵,吃杯茶再去也不迟。”
那人听了,便不快道:“你拿出来不就行了吗?非要我们进去?”
这段知县除了当年考中进士,受皇帝赐见时见过内侍以外,从来没有目睹过这些人的“风采”,因此这会称听他不阴不阳的语气,大热天身上也起一层鸡皮疙瘩。正要说话时,忽听前头一人道:“罢了,是段知县吧?”
段知县忙上前去,只见说话那人年纪大些,估计该有个三十来岁,肤『色』要深些,除了没胡子以外,倒是十足的男人,说话也不扭捏。段知县一上前,就发现他腰里的金带。
宋代对各级别官员的区别,不像后代的明清那样,有补子可以区分。它主要是依靠官服的颜『色』,以及腰里系的束带形质重量来区别。比如徐卫,他是三品以上高官,所以穿紫『色』,又因作到了武臣的极致,所以系武臣最贵重的二十五两御仙花金带。
因此,遇到来路不清的官员,先看服『色』再看带子,基本上就能判断出级别,虽不中,亦不远。只因来的是内侍中官,段知县不太清楚服『色』的区别,所以就一眼看在了金带上。但仔细一瞅,那又不是“真金带”,而是“涂金带”,所谓“涂金带”,就是在“银带”上面涂了一层金。初时看不太出来,但如果使用得久了,有些磨损,还是能一眼看出端倪的。
既然是涂金,那就属于低级官员,同侍省的都知,也就是最高长官,也止为正六品,你这用涂金带的怕也不过就是**品,级别还在知县之下。
看到这里,段知县语气也就平常了,道:“正是本县。”[]宋阀864
“此番我身负皇命而来,客套虚礼就免了罢。你何知徐卫住在何处?”那内侍问道。
段知县听出些意思,对方小小中官,竟直呼徐太尉名讳。若非是太过骄横,那便是有恃无恐。当下也不敢大意,遂答道:“徐太尉自去职后,隐居在本县境内。距此不足三里地,涪江江心小岛,鹭屿洲便是。”
那内侍听了,点头道:“既如此,那就有劳段知县引路,让我赶紧了了差遣,好回去复命。四川这天气,实在是适应不了,太热。”
段知县有些犹豫,我堂堂知县,一地长官,通过十余年寒窗苦读,博得正经的进士出身,你区区内侍,岂敢驱使我?便没有功名,只一读书人,也不当如此轻慢。但对方是天子使者,御前行走,还是不要得罪。再说,我若跟去,至少也听听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一念至此,遂道:“也罢。”语毕,便叫衙役们准备凉桥,这是不想失了身份。
那最先跟他说话的内侍见状,不耐道:“你不说只有三两里地?那走过去便是了,还坐什么轿?”
段知县充耳不闻,倒是后头那内侍回头训斥下属道:“不可造次。”
等他轿子准备停当,坐了,又到最前头,队伍这才出发。沿着街市往金华山方向去。果然只三里地,眨眼就到涪江岸边,惹得那扭捏的内侍又嘀咕一回。
到了江边,远望那江心小岛,果是仙境一般的所在。这年长些的内侍笑道:“徐太尉还真会挑地方。选得如此景致,许是想逍遥自在过活。”说到这里,他转过头,问段知县道:“徐太尉近况如何?身体可大好了?”
段知县答道:“徐太尉自到『射』洪,本县只跟他见过一面。近况,不太清楚。”这倒是实话,他自从上回跟李莫李知州上了一回岛后,再也没有去过鹭屿洲。一是因为徐卫说了,让他们少去,二是因为他本身也不想跟徐卫走得太近。
那内侍也不多问,见江边小码头上拴着一条船,道:“我们便坐这船过去吧,可有会摇船的?”
“来人。”段知县唤了一声。他那抬轿的汉子里有一个自小在江边长大的,听了话便利索地解了缆绳跳上船去。先伸出手去扶了段知县上船,这才来扶几名内侍。船虽然不小,但也只能装得下五六人,这随内侍来的军士们是上不得了,只能在江边候着。
水上,那轿夫有意卖弄,因此把船摇得离弦之箭一般,这几个内侍虽说是江南来的,可平时连宫门都不大出,哪涉过大江大河?除了那年长些的,其他几个都吓得“花容失『色』”,训斥起摇船的来。
没奈何,慢悠悠地摇到那岛处,小心翼翼地请了这些上差们下来。一沾地,几个内侍是感到踏实了。其中有一个背着匣子的,上岸后便将匣子解下来,捧在手里。几人都整理衣冠,便沿着石板路,投徐卫的“别墅”而去。
因这会儿正是午饭时间,这一行人踏着石板路,一直走到徐卫院坝里,只见堂屋门大开着,里头一桌人围着桌子吃得正香。大概是其中有人看到了外头的情况,一提醒人,所有人都停下筷子看出来。
很快,便有一人起身,绕过桌子,跛步而出。跨出堂屋,到了院里,就往那院坝中一站。众人看去,但见四十多岁,正当壮年,竟有七尺身长!两道剑眉,一双虎目,高额挺鼻,端得是好相貌。更兼皮骨强劲如铁,一看便知,非终日坐而论道之书生辈。
但人靠衣妆,佛靠金装,再看此人行头,却实在不济。身上就一领黑『色』直裰,扎条布带,脚下一双最普通不过的纳底布鞋,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这内侍们看到有人出来,本以为是徐卫,观他容貌也确实像,可再看衣着,又不敢相信。遂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自处。
倒是段知县见状,回过神来,上前道:“下官见过太尉。”
“县翁不必客气。”徐卫笑道。
那几个内侍这才醒悟过来,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还是低下头去,执礼道:“见过徐太尉。”
徐卫还礼道:“客气,不知中官至此,所为何事?”
这算是明知故问了,那年长的内侍遂介绍道:“小人梁进,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今番是身负皇命,前来向徐太尉宣读天子诏书。”[]宋阀864
徐卫听了这话,忙侧过身道:“既是如此,几位里面请,待我准备接诏。”语毕,自转身勉强入内,吩咐家人速速撤了酒饭,腾出地方,更衣接诏。
家人七手八脚,一阵风的撤了桌,徐卫和正室张九月一个是命官,一个是命『妇』,不比常人,还要去更了衣冠来。其他人也不能干等着,这接诏是一件非常庄重而神圣的事情,你方才还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满嘴油腻就接诏书,这可是对天子不敬。遂都去漱了口,抹了油嘴,把衣帽打理整齐了。
然后等到徐卫张九月盛装出来,全家人朝南拜了,那梁供奉方才从下属手中捧过诏书,展开读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太尉,天水郡公徐卫,虽数有大功于朝廷,然任内,引契丹东归。致使今日沿边纷争四起,军民不安,朕念汝昔日功劳,不忍责罚过甚,免太尉阶,谪武安军节度使,降永昌县公,比照阶官给半俸。汝当自守本分,勤思己过,勿负朕望。钦此,靖安五年四月。”
那梁供奉宣完,收了诏,双手呈过去:“徐节使,接诏吧。”
“臣徐卫,接诏,谢恩!”徐卫朗声道。语毕,再拜,起身,俯首,一拐一拐上前接过诏书。他倒是镇定,可就惊到了旁边一个人,谁?段知县。此时,这位本地父母官正暗呼好险!当日他陪李知州来拜望徐卫时,就曾对李莫说,徐卫如今已经去了职,威风不在,何必与他如此亲近。李知州还不信,说什么这江心小岛是困不住徐卫的。现在如何?非但去了职,更遭圣上贬谪,看来是要倒霉了。
却说徐卫接了诏书,请到那神龛前供起,便回过头来招呼几位内侍坐下,又请了茶。便问起天子起居来。
那最是扭捏的中官听了,便笑道:“徐节使果是忠义,被贬之下,仍不忘问天子安。”
“此人臣本分,岂敢因遭贬而忘却?”徐卫道。
倒是梁进好似见过些场面,制止了下属,对徐卫笑道:“节使也不必惶恐,圣上虽贬你的官,降你的爵,但对节使还是爱护的。临行前,圣上还再三交待,让小人探视节使的旧伤可好全了?”
徐卫朝南一拱手,谢了赵谨,这才回答道:“唉,说来也叫人懊恼。这一身的战创,总不见好,只是闲下来后,比在陕西轻松一些,倒是自己能走了。就是这手还不太利索。”
“哦?”梁进打量几眼,也不多问,只道“既如此,节使且安心休养便是。听说,节使自到这『射』洪,便隐居于岛上,不见外客,终日只垂钓取乐。想节使当年,披坚执锐,纵横疆场,如今作这渔夫状,岂不寂寞?”
徐卫闻言大摇其头:“上阵半生,杀人如麻,虽说是为国尽本分,但始终是作孽。这余下时光,便只清心寡欲罢了。”
“哟,节使这是信了道了,还是信了佛了?竟有这般菩萨的心肠?”那扭捏鬼又道。
“当不起。不过住这玉京观下,受些熏陶罢了。”徐卫轻笑道。
又说一阵话,几个内侍不过都是旁敲侧击,问徐卫这一段时间的举动,探听他的想法罢了。徐卫何等人,能让你套出话去,真个说得滴水不漏!找不出丝毫破绽!硬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淡泊名利,逆来顺受的“孤舟蓑笠翁”。
对方见也问不出什么来,再加上一路从梓州赶过来,连午饭也没顾得上吃,徐节使又不招待,肚子没货,便要告辞离去。心下却嘀咕,不是说徐卫是个通达世情的人么?怎么这么不懂规矩?
正道了别,欲走还留时,徐卫已道:“几位请稍待片刻。一直以来,徐某忙于军务,甚少读书。不管是太上,先帝,还是今上,都每每嘱咐要多读些书,多练些字。近来闲了,还真就读了几本,又练了几天字。圣上诞辰将近,臣抄了一篇古人的祝寿赋,劳请几位中官代徐某敬呈君前。”
那扭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