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六六一章 收藏的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董这玩意,买进来容易卖出去难,要让客户掏真金白银的买东西,这有多难?

    有什么样要求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素质的买卖手,有什么样的行家,就有什么样的藏家。

    反之亦然。

    而因为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往往这些行家买卖手自己就是大大小小的收藏者,因为你自己不买,不研究,就不可能真的懂。

    而一个没有自己藏品,没有拿着自己血汗钱长期介入正常流通领域的人,你说他有多懂货,懂极都有限。

    什么说教都没有切肤之痛最有效。

    谁在收藏?

    那些大大小小的拍卖上一定都是一场富人的喧哗游戏?

    一场炒作?

    不是的。

    那些拍卖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所谓的世界纪录是不能当做风向标的,那已经是纯粹的资本游戏。

    而在这之下的,大部分的中高端器物自然有他们的流通渠道和圈子,而参与收藏和买卖的人,除了职业的古董商,很多是都是平凡的人,中产或者生活略余吧,并不是什么富豪。

    只是因为喜欢,多年以来在正当圈子里以藏养藏,慢慢积累来的,很多在博物馆聚光灯下被人啧啧称奇的器物,他们家中就有。

    只是他们有他们的圈子,即使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你不在他的这个交流圈子,也不知道罢了。

    都是很平凡的人,没指望这个大富大贵。

    人人都有很多面,但只会给懂的人看。

    早年国外的那些大藏家们,每一个无不是身后有一两个或者一群专业人士古董商行家们扶着走路的,这是一种商业和学术相结合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认知,情感的传递。

    他们享受了这个过程,身后便将这些东西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流向社会,会有人再汇集,保管,研究和欣赏,再流传……这是良性的。

    从民国开始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的古董商行家们,各有各的能耐和秉性,各有各的机遇和命运。

    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早年的诸如孙瀛洲仇炎之卢芹斋等人的经历——卢芹斋,那年月流向国外的中国古董相当一部分经过他手;

    仇炎之,人说他家是第三个故宫;

    孙瀛洲,现在古陶瓷鉴定界谁敢说不是孙先师的弟子?

    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写出一本分量十足的小说。

    而他们各自经历的不同又常令人深思,什么是因果什么是福报?

    而接下来的,便是断层,新中国前三十年是剧烈变动的,老一辈的古董商断掉了,后来都是慢慢在这个断壁残垣上自己摸索着爬起来的人,总归是底蕴不足积累有限。

    人人都言清末民国是中国文物古董外流的高峰期,而少谈其实革新开放后也有高峰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相继大搞基础建设,很多文物在此过程大量出土,国家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东西都跟着钱走,谁出的钱多东西就往哪里流。

    那时候内地还没有所谓的收藏市场,好的东西有人一手买断之后就从香港流出去了。

    (未完待续。)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