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司令帕西瓦尔将军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派出使者求和,在得到马仲英“不杀害或虐待战俘、不侵夺个人财物。”的承诺后率领麾下超过15万的英联邦军队主动放下了武器,但令马仲英乃至胡卫东都十分愤怒的是,远东舰队的舰艇和万余英国海军官兵已经全都提前撤离了,令其缴获军舰的幻想落了空
结果,虽然俘虏政策不能违反,但是劳动改造时专门挑些脏活累活来盛情款待就在所难免了,而昔日高高在上的英国老爷居然被迫帮着老百姓修桥补路,给了中南人民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他们对于赤色党和解放军也由此更加敬畏,这对胡卫东尽快消化中南半岛的计划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中**队在短短几个月内横扫中南半岛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列强对此的态度则各有不同,直接的受害者英法两国政府自然是“强烈谴责”,并且还威胁说是要加派百万大军前来亚洲惩戒赤色中国的“侵略行径”,但胡卫东对此却完全不屑一顾,因为他很清楚,法国现在光是应付克里姆的起义军就够头痛了,哪儿还派得出军队来亚洲?而没有法军的配合,陆军兵力不足的英国人自然也无力反攻中南半岛,他们能够保住印度就该谢天谢地了。而只要等到小胡子对英法下手,到时候英法自身难保,还能硬得起来才怪
至于其他几个主要列强,担心中国强大起来的美国自然是强烈反对。但习惯于坐山观虎斗的山姆大叔却也不敢在欧战已经爆发的现在直接武装干涉,只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封锁。然而,得到了中南半岛的石油和橡胶之后,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不少多余的可供出口,米妖的经济封锁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至于技术封锁,之前中福国际想尽办法引进的众多技术、人才和设备足够中国消化一段时间了,何况还有中德合作的一大堆项目呢。
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胡卫东当初要毛泽民他们尽可能快地将收购的物资、技术资料乃至于聘请到的科技人才送回国内,现在的损失可就大了。也正因为早有准备,美国政府冻结赤色党在美资产、也即是封停中福国际的措施实际上毫无意义、甚至是得不偿失。因为中福国际现在根本就是资不抵债的状态。只是因为良好的盈利前景支撑住了投资人的信心罢了,现在美国政府一封,便什么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更严重的是,封掉中福国际之后。它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怎么还呢?美国政府动手的时候。中福国际账面上的净负债大约为5亿美元左右。而其总负债则高达30亿美元以上(企业高速扩张所致),中福国际被美国政府封停之后其资产价格迅速贬值(类似的情况可以参照破产企业的拍卖,一般情况下根本就卖不到几个钱。与健康运转时的价值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即便全卖掉也最多换到几亿美元,哪怕再加上中福国际有限的流动资金,偿还不了的债务依然高达25亿美元以上。
更令罗斯福吐血的是,那些债主可不是普通人,他们几乎都是华尔街的头面人物,其中不乏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佬,如果不能让他们满意,罗斯福纵然贵为美国总统,也难保不在几天之后被某个“疯子”刺杀
而如果这笔巨款都由美国政府垫上的话,会造成额外的财政赤字不说,甚至还可能会使刚刚走出大萧条的美国再入深渊。此外,因为中福国际的被封,众多的关联企业都因此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开始陆续有企业因此破产,如果坐视局势发展下去的话,很可能造成十几万、甚至更多的人失业,这个影响甚至比中福国际欠下的巨额债务本身更加令罗斯福担心
没有办法的罗斯福只得下令恢复中福国际的正常运营,但毛泽民却依据美国的法律要求美国政府赔偿封停期间的经济损失,共计11亿6528亿美元,罗斯福自然不愿认账,结果这个数字每过一天就往上一蹿,没过多久罗斯福就发现需要赔付的损失居然已经比当初强硬到底所需付出的代价更大了
罗斯福这才明白原来这根本就是毛泽民设的一个局,故意弄出这么大的亏空,让美国政府来给他们填上。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与其累死累活还清几十亿美元的债务,还不如借机丢掉这个包袱,目前中国国内百废俱兴,与其留在美国帮外国人赚钱,还不如回国建设经济呢。
罗斯福纵然一向涵养很好,这下也不禁有些气急败坏,但他虽然是美国总统,却不能像那些独裁者一样直接将毛泽民等人杀了泄愤,因为毛泽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触犯美国的法律,甚至拿公司的资金为国内采购物资也是用的对中国进行投资的名义,而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至少对上流人士来说是这样,毛泽民虽然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同时还是一个外国人,但他却已经挤进了那个圈子,美国政府如果动用镇压下层民众的办法来对付他,势必会打破金钱与权力之间的平衡,直接破坏美国的立国之基,历史上每个想要这么做的美国总统都死得不明不白,罗斯福可不想效仿
最终毛泽民等人被美国政府以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驱逐出境,但海外支部却并未因此解散,一些隐藏了身份的同志接下了这副重担,冒着危险继续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革命事业而默默工作,其中主要是海外的华人华侨,但也有一些不折不扣的外国人,其中不乏黑人白人
回国后,立下了卓越功勋又是经济专家的毛泽民很快就受到了重用,虽然太祖本人表示反对,但在周公、胡卫东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毛泽民还是被任命为政务院第一副总理,兼任财政部长并分管外贸工作,为当时极度缺乏经济人才的中国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