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焙烧技术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污染较大、特别是粉尘很多,但胡卫东却巧妙地将其全部回收再利用,不但减轻了污染,而且增加了产量,循环利用的理念也因此在中国启蒙。藉着这种新技术的帮助,加之胡卫东从备战角度出发,并不盲目追求产品的利润率,主要投资建设生产成本偏高但可以迅速形成产能的中小型硫酸厂,使得豫西苏区的硫酸产量飞速增加,6年便暴增至万多吨(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是万吨,在7年范旭东的永利宁厂投产之前,更是不过区区几万吨。),到7年抗战爆发时年生产能力更是突破了5万吨,而且全在地下
但硫酸好办,合成氨就要麻烦得多,主要是所需的压力容器和测量高温的热电偶都得进口,而没有合成氨这个原料,硝酸自主生产也就无从谈起,何况硝酸生产所需的催化剂铂铑合金国内同样很难买到。
不过更麻烦的,还是钢铁与电力工业,合金钢倒反而容易解决,钨等稀有金属红十五军这几个月里已经搜刮到一些,即便合金钢产量增加后不够用,也可以用飞机从江西连续转场运过来,反正用量不多,而北方基本不产的金属锑也容易解决,除了红十五军之前的收集,贵州军阀曾经大量发行锑质硬币,派人费点工夫大量购进就行了。与之相比,反而是普通的钢材更加麻烦,因为需要量大得多,单单靠抢是根本满足不了的,白区的地下组织也不太可能外运这么多进来。
有鉴于此,胡卫东又考虑到豫西正好有储量不低的铁矿(后世探明储量亿多吨,而且品位在国内算是富铁矿。),便决定在苏区大建钢铁厂,尽管因为地下空间毕竟不能与地上相比,这些钢铁厂都不可能造得太大,但因为采用了超越时代的炼焦与高炉煤气的循环利用技术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实现了炼焦——炼铁——炼钢的一条龙工艺流程,生产效率成倍增加,到了7年豫西苏区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5万吨,占中国关内钢材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由于苏区缺乏以深冷法大量生产氧气的工业制氧机,很多时候不得不以高压空气代替氧气,严重影响了钢材的质量,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电力的重要性不在钢铁之下,但想要大幅度增加发电量,难度甚至更大,因为国内根本不产发电机,外国卖到中国的发电机也大都是功率很小的型号,而且民国时期的河南省工业极其落后,估计河南其他地区的发电量加起来都比不上巩县兵工厂,就算出去抢也抢不到多少发电机,所以同样只能出国购买。但一直被迫跟着红十五军一路奔波的国立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王国松得知胡卫东要建发电厂,顿时两眼放光,当场表态说只要胡卫东能够提供铜线、磁铁等必须的材料,他和他的学生就能制造出可用的发电机来,胡卫东当即欣然应允。但一个月后到那台装机容量不到50千瓦的“发电机”,胡卫东不禁一阵无语,但他也知道这并不是王国松无能,而实在是设备材料极其匮乏,同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工人所致,来还是引进-山寨-自研的路子更加可行一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国松采用的永磁式发电机令胡卫东突然想起了后世的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永磁之王”钕铁硼磁性材料,如果这种超时代的永磁材料用到发电机上,那么即使是功率很难做大的永磁式发电机也可以突破000千瓦,这时永磁式发电机体积小、成本低、生产迅速的优点就凸显了出来,可以大大加快中国的电气化进程,但想想现在的中国连稀土矿都没人开发,胡卫东觉得此事还是暂缓吧,“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另外,油化工、煤化工等工业部门胡卫东其实也很想搞起来,但想想现在的条件,他还是无奈地暂时搁置了,转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了磷肥、钾肥等大大有益于民生的民用工业,至于军工,先将枪炮弹药的生产实现完全国产化再说吧。
早在占领巩县兵工厂的第一天,胡卫东就发现该厂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不说别的,光是月产40000多发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弹炮所用的钢炮弹(迫击炮弹的弹壳为铸铁),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属和炸药?而巩县兵工厂却偏偏又不能生产发射这些炮弹的身管火炮(75mm、05mm和50mm三个口径。),这不是浪费吗?
当然,老蒋如此安排,或许是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但一旦对日开战,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兵工厂各自负责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就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个被日本人占据或是摧毁,都会令武器弹药的供应出现巨大缺口,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蒋开战前后将兵工厂都集中到重庆去了,但运输的费用与路上的损失却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比如广西的那个就毁掉了一半。)。而对只有这一个兵工厂的红八军团来说,这种产品结构就更操蛋了,就拿05mm榴弹来说,红八军团现在一门05mm大炮都没有,每月生产4000发炮弹的产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巩县兵工厂的很多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胡卫东居然在“新厂”的生产计划里到了光气等几种毒气的名字。好吧,就当老蒋是未雨绸缪,这些毒气是准备用来对付日军而不是同胞的,但这些一战时期的毒气对于装备有防毒面具的日军来说,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以**的装备水平和弹药供给,与其浪费产能来生产毒气,还真不如全力生产常规的枪支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