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将来的考虑,李虎选择了保留御前司,并且对它的地位、职权和人员都没有做出任何变更。这种临时的最高决策机构最终是否能解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激烈冲突,能否给中土带来和稳定和富强,还要很长一段的实践和改进时间,而李虎则希望它在自己登基称帝的时候,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御前司保留下来了,各方皆大欢喜,但各方对李虎的这一决策却有不同的理解。
在虎烈人看来,这是李虎马上要改朝换代的一个信号。李虎平定了东南,距离统一的目标近在咫尺了,只要李虎拿下了河北和幽燕,实现了统一,那么他登基称帝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谁也无力阻止。
对于长安的旧官僚们来说。这是李虎对他们的一次重大妥协。李虎和虎烈人不能算是大宋人,或者说不能算是中国人,他们在中土的根基太浅了。当虎烈人占据西北的时候,地盘不大,尚可以勉强应付,但现在中土的统一就在眼前,如此庞大的一个疆域,必须依靠中国人来治理,虎烈人最多不过控制中枢而已,尤其在地方权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李虎对中国人的依赖更是成为他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所以,李虎不得不妥协,否则,他靠谁来控制和治理如此庞大的一个王朝?
对于以巨商富贾为代表的新兴势力来说,这是李虎给予他们的一次重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支持。保留御前司就能保留长孙康宁参予决策的权力,否则以长孙康宁的身份和地位,若想做到宰执这个位置,难如登天,阻力太大了,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初罗思南建立御前司,没有规定御前司人员的官职和品级,正是为了把长孙康宁拉进决策层,如今这一举措更是成了新兴势力能够参予和影响决策的唯一途径。
各方势力对李虎决策的理解不同,解读不同,所拿出的对策自然也不同。
虎烈人为了自己的未来,搁置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全身心投入到帮助李虎登基称帝、筹建新王朝的浩大而繁杂的事务中。
中土旧官僚也暂时搁置了各派系之间的冲突,紧密合作,想方设法迟滞李虎篡夺大宋国祚。
现在他们对维持赵氏大宋国祚已经不再保有任何幻想。东南朝廷基本上已经覆灭,赵氏皇族基本上失去了重新崛起于中土的希望,这片江山迟早都是李虎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在这件事上和李虎作对,和虎烈人对着干,纯粹是找死,所以从现实出发,他们的目标已经改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大宋的官制推行了一百多年,各项政策对官僚阶层极度倾斜,包括王安石的变法、蔡京的新政,都没有触及到官僚阶层的利益,相反,还进一步保护官僚阶层的利益,但李虎的变革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危及到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是严重威胁,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携手共抗。从这一点出发。他们需要迟滞李虎登基称帝的时间,以便给他们在中央、地方上重新恢复昔日的庞大势力,这股势力一旦恢复到过去的力量,那么李虎的变革就很难继续下去,最起码很难深入继续下去,不至于严重危及到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
对于长安的新兴势力来说,这是他们崛起的最佳机会,为此,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帮助李虎登基称帝。李虎做了皇帝,国策持续稳定,他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们最大的梦想不是攫取权力,而是利用攫取的权力来保护和积累更多的财富,这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们要加快变革的步伐,要加快推行新政策的速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以赢取惊人的财富。
各方势力的对策不同,在决策上的意见也是截然不同。
李虎在御前司会议上详细解说了北方当前形势,提出了增兵代北,甚至不惜与金军开战的建议,为此,他把北伐时间提前了,他打算在朝廷财政许可的情况下,攻打河北和幽燕,尽快统一中土。
虎烈人一致赞同。
中土旧官僚则持慎重态度,认为短期内朝廷的财政没有改善的可能,北伐之策恐怕难以实施。
新兴势力的代表长孙康宁不但坚决支持,而且当场提出了一揽子筹措北伐军需的方案,他还是老办法,但对象已经转到了东南的巨商富贾们,这些人手上掌握着庞大的财富,只要朝廷愿意以优惠政策来赊贷,则北伐军需不成问题。
李纲实在忍不住了,当堂指责长孙康宁以出卖朝廷利益来帮助商贾窃取王国财富,“此乃亡国之策,罪不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