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最后朝廷派了兵,出去抢的人以造反论处,留在城里的人则新派了官员带着粮食来安抚。
最后一算,整个小城的人口,经过这一件事,减少了一多半。
“叶姑娘说的好,她丝毫没有拿这两件事相提并论的意思。大人是受害者,而且是个一心为民,受人爱戴的好官,也不是那等贪腐之人可以比的。”
元殷书先喂了他一颗甜枣,顺便理了理自己的思路。因为叶青蕊所表达的这个观念,至少他是第一回看到。
“小城发生惨状固然是因为上官不慈,但大的世族迁走,这个影响绝不可小觑。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承接上下的一个通道。您是觉得对一个读书人说道理他比较能够听懂,还是对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说道理,他比较能够听懂呢。”
叶青蕊的核心内容,其实是在讲一个问题,就是士绅存在的意义。
士绅之所以为士绅,他们所受的教育水平肯定比普通人要高的多。他们的知识水平,对整个社会的了解都比普通要多的多。
士绅们在当地,大多会义务承担一些纠纷的处理。比如两家闹了矛盾,需要个大家都服气的人来调解。总不能为了一点口角上衙门吧,也没那个胆子。
找谁,这一片最德高望重的人,或是最有知识的人,这担子就自然落到了士绅们的头上。
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居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能者自然就会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比如教化民众,传播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遇上什么大事了,还会出面组织等等。
最重要的还有一个上传下达的连接作用,朝廷的政令,税收,法律,普通人不了解,即不看懂也听不懂。
县令大人有时间,有精力一个一个村去跟老农解释吗?就算是全县衙的人都上,也忙不过来。更何况,依着现状,吃衙门饭的高高在上,出个通告支会你一声已经尽到了本份,哪里还会去一家家的解释。
士绅们就会帮衙门做最末节的那个传达工作,把这些通告也好,道理也好,用老百姓听的懂的语言传递下去,即解决了衙门里的实际问题,又在百姓面前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不管在哪个城市,都几乎形成了一样的生态链,大家相互依存,虽然有矛盾有摩擦,但总的来说,谁也离不开谁。
衙门离了士绅,政令不畅到不了田间地头。士绅离了百姓,家里的田的谁种,谁来为他服务。同样的,百姓实际上也离不了士绅,不然矛盾谁来调节,出了事我要听谁的,到底什么为错,什么为对。
回到小城,外头发生了巨变,上头那个他们一直仰望的依靠的,或者说是害怕的权威没有了。
然后饿肚子了,没人组织救助,也没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办。
犹如一盘散沙,没有一根主心骨,这个时候没了约束和教导,人的天性就会主导一切,兽性就会回到人的身体里。原始的血液开始蠢蠢欲动,最原始的生态是什么,自然就是弱肉强食。
一旦有一个胆大的跳起来说我们抢吧,大家就会一轰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