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吃惊了,自己虽然自认有才,却应该还没到人尽皆知的地步.身处王府的世子是如何得知他这一个小小的书生的呢?"学生正是!不知世子是如何得知?"
"哦,哦!我的一位朋友乃是泉州世家子弟,他曾经与我说过泉州的风土人情,其中就有你这位大才子啊!哈哈哈!"耿精忠先是愣,急中生智编了一个借口."不过,你不在泉州读书,怎么跑到我这军营里来了?"
"回世子,学生只是误闯.学生外出游历,听闻这里在修建港口,特来此观看,不想误闯军营,乃是学生的过失,但学生却不是什么奸细."
"呵呵,这个我知道,看你的打扮也不像[,!]再说也没有那个奸细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走进我的军营,你进了军营还到处乱看,我的士兵若还是没有反应,那就是他们的失职了,现在看来,我的士兵还是很尽责的."耿精忠听了他的解释,呵呵一笑道.
"世子的大名学生在泉州就已听闻,从去岁世子赈济灾民,到今年年初剿灭了全福建的贼匪,再加上前段时间还俘虏了台湾郑氏的战舰,世子可谓是威名赫赫,深受福建百姓的爱戴.学生也是福建人,同样想为福建做些事情,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万分羞愧!"
"嗯,不错,你和其他的读书人不一样.其他人眼力只有他们的圣贤书,一心想着金榜题名,而你却想到了做事,就凭这一点,你就强过他们太多."
"世子过奖了,学生也同样希望金榜题名,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愿望,学生只是读书读累了,出来走走看看,并没有做任何事情."
"你们读书人就是爱谦虚,要知道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啊!咱也别在这站着了,你我年岁相近,又一见如故,不如进内小酌两杯,顺便聊聊天!"耿精忠伸出手做出相请的动作.
李光地略一迟疑,便回道:"恭敬不如从命!世子先请!"
历史上,耿精忠与李光地也曾有过一次交集.在朝廷开始平定三藩的时候,耿精忠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多方收罗人才.于是逼令福建各地知名人物齐集福州,为自己效力,而李光地则是主动前往.后来李光地却是与耿精忠虚与委蛇,借口自己父亲重病回乡之时,暗中将耿精忠的虚实汇报给了清廷,导致清廷迅速击溃耿家军.之所以李光地选择了清廷而不选耿精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耿精忠的实力太弱;跟着耿家军,最终的结局便是失败,自己则会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要说李光地一心向着朝廷,他就不会主动前去福州,毕竟他的心里还是希望耿精忠能够成功的,只是前世的耿精忠实在太弱,自己也不是一个英明之主,因此,想要留住人才,真是.
今日,耿精忠与李光地再次相遇,凭借此时耿精忠的名声,实力,耿精忠已经取得了李光地的认同.只是要留下李光地为他效力,应该还是要多费一番功夫.一顿酒席,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不得不说,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而人际关系的开始,多数就是从酒桌上展开的.通过谈论,耿精忠对李光地越发的喜爱,李光地和他见过的书生都不同,平素说话没有任何的酸腐气息,同时也愈发钦佩起李光地的博学.诸葛亮曾经说过: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最擅长的也不是行军打仗,而是处理政务;西蜀的国政被他诸葛丞相治理的井井有条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李光地也是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才!虽然没有诸葛亮那么神,但的确是知识广博,长于理政,怪不得历史上的他就是处理政务的能手.
通过交谈,李光地同样对耿精忠赞叹不以.原以为王府世子即便有些材料但也不会有多高,事实上却是让他大吃一惊.耿精忠虽然也是自小读书,但是学识上远不如李光地,但是后世十几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对事物的理解远超于这个时代的认知,更兼精通西学,每每发言总能够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或能道出其中厉害,或是举出解决之法,很多法子都出乎常人的预料,但是细细想来竟是大有道理,更何况耿精忠所言有理有据使得李光地对他刮目相看,完全收起了轻视之心.
耿精忠虽然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些不大习惯这些读书人的说话方式,但还是适应了下来.在与李光地的交谈中,为了能够收复这位大才为己所用真是拿出了肚子里的所有存货.运用自己两世所学的知识大加发挥,果然起到了效果.李光地可不知道耿精忠的知识面有多广,眼界有多开阔,这位世子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就是后世多少代学者作下的结论,他这个时候说出来,在李光地的眼中,自然觉得这位世子殿下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