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吧!
康熙得以贯彻自己的思想,只是有一个问题,尚可喜提出把爵位传给儿子,子承父业是中国传统,这个问题合情合理,怎样解决?"只是这封奏折里提到,平南王准备将王爵传给尚之信,诸位爱卿又有何见解?"
礼部尚书图海这时候站了出来,拍着自己胸脯说:"回皇上,本朝可从未有过父辈健在便移爵的先例,尚之信要继承王爵,那也得等到平南王尚可喜去世.现在就继承,早了点吧!"
"嗯,爱卿所言在理!就这样回复他.明珠,下朝之后迅速将此决议向朝廷内外作出通报!"康熙微笑着说道,今天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接下来就看其他二王是不是能够识相了.
就在通报达到福建的时候,吴三桂也同样收到了通报,吴三桂与耿精忠还有一点不一样,他.[,!]虽然事实上做出了很多独立于朝廷之外的事情,但是却并不想丢掉藩王的帽子,而且也不愿意主动与朝廷开战,他在云南做自己的安乐王爷,将这一份基业传给子孙后代就好了.他所做的一切,事实上就只是为了自保而已.但是此刻,吴三桂得到消息后,就有些傻眼了.
他其实早就有了撤藩的思想准备,但是一次也没有提过或表示过要撤藩之意,这也说明了他是不想撤藩的.如今朝廷同意尚可喜撤藩,实则也强烈暗示他,你现在有两条路,一是你们自己主动撤藩,二是我下令撤你们的藩,只是主动权还在你们手里.
耿精忠是早就在为大战做准备了,因此李光地与姚启圣将这报告一亮出来,他也就是按照原先几人商议好的对策开始实行-----上书同意撤藩,但是私下里尽量的拖延时间,就看云南那边怎么动作了!
在朝廷看来,三藩中耿精忠,尚可喜自身实力都不强,就是这几年福建方面有所发展,但是福建的军队都成了水师,对朝廷的威胁不大.最危险的就是吴三桂,他拥有超高的威望,至少十五万大军,他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天下的局势.
此时的吴三桂很头疼,他可没有像耿精忠一样立马就送上了撤藩申请,而是在接到通报的时候立马召集部将开会.开会之前,他先给诸将传了一封信,信是他儿子吴应熊写的,信中写到:"朝廷猜忌父王久已,此时此刻父王若是仍然迟迟不动,只能加深朝廷的怀疑,还望父王早日上书,主动撤藩,进京面圣,与我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但若是父王决议置之不理,儿臣也只能与父王并肩作战------"
传完之后,众将领马上炸开了锅,要是吴三桂被撤藩,那么自己的全部家产也就完了,因此,绝对不能答应撤藩.大家虽然都不想撤,但也都知道,康熙那等着话呢,总得给个答复.
吴三桂的首席谋士方光琛建议道:"王爷,属下以为,沿海现在太平无事,撤了平南王也没事.但是云南不比其他,土司"苗蛮"众多,只有平西王府才能震住他们,朝廷一撤藩,这里就会马上乱.当年朱元璋为了国家统一,命沐氏在这里守了二百多年.同样的,朝廷也会叫您在这守上几百年.因此,属下觉得王爷只需要配合朝廷做做样子,回复朝廷表示愿意卸甲归田,让朝廷知道您劳苦功高,作用重要,那样也就不敢动您了!"
吴三桂手下还是有明白人的,他的三大谋士最厉害的还是当属"第一军师"刘茂遐,也就是刘玄初,玄初是他的字.只是刘玄初不会没有方光琛会说话,因此排在了第二位.在历史记载中,很难看见刘玄初的身影,这家伙永远是被人忽视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刘玄初的形象永远都是吴三桂军中第一谋士,这足以说明他的实力.
他听完方光琛的话,又看见吴三桂有点找不到北,于是刘玄初马上站出来反对:"王爷!皇上早就想把您调离云南,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借口,此刻若是上疏,刚好就给了朝廷绝佳的借口,必定实行撤藩."刘玄初的见解相当的高,这句话是说道了点子上了.不过他没有停,继续说道:"早几年,朝廷方面就传出了‘三藩已成大清之祸.’的传言,满朝文武,就算是扫地的老头,都知道皇上想要对三藩动手.这时候在上书主动撤藩,无疑叫皇帝抓到把柄,不管皇帝撤不撤,王爷您都会很被动.所以,现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静观其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