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八章 二百五与他的朋友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省试,能否成为天子门生,就看这临门一"举"了。心中难免忐忑,先到到祠堂求签。

    第一签问他不能当宰相,判词写:不能!

    又抽一签,问能不能当医生?

    旁边的兄弟感到奇怪,问道:“男子汉大丈夫,立志做宰相,可以理解;可是转眼又想做个医生,这反差忒大了些吧?”

    朱说答:“最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者,莫过于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做名良医,上可治疗君王和父母,下可救治天下苍生,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身处底层而能为百姓解除疾苦,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吗?”

    但是这一签的判词仍是不能。

    朱说掷签于地,慨然长叹:“两样都不能,我如何实现平生之志呢?”

    当然,求签这种封建迷信的事儿,朱说也不会当真。该读书读书,该考试考试。在当年的省试当中,朱说中乙科第97名,实现华丽转身,寒儒变进士,贵为天子门生。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虽然级别不高,但毕竟吃皇粮、拿俸禄,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他对政务做了些安排,便回长山看望朱氏族人,表达了对他们养育和关照自己的感激之情。因为继父朱文翰已于前几年去世,他便将母亲接来江宁府,由自己奉养。

    两年后,朱说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从八品的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在同母亲商议之后,他上书朝廷,正式归宗复姓,才算是恢复了范仲淹的名字。

    天圣五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天圣七年,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疏,谏言仁宗放弃冬至日率百官朝拜太后事宜。未获回复,随即范仲淹直接上疏刘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把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的晏殊好好教训了一顿。

    晏殊一看,好你个白眼狼,若非本官提携,你还不知道在哪个穷乡僻壤当个俗吏呢?怎么着,这名声起来了,连我的好言都听不进去了?得,您秉公直言,想杀身成仁就去吧!恕不奉陪!

    按说此事就该到此为止了,这位耿直的老倌儿竟然在私下时与友人谈及拂了晏参政的面子一事的时候,还说什么与晏殊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并无私交。从此,二人形同陌路。倒是方仲永的连襟富弼很是钦佩范仲淹的为人,与之相交甚厚。——感谢宋朝文人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笔记,让我们对当时的历史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七月,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赵祯:“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赵祯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赵祯深以为忠良。

    要是一直按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范仲淹没准儿真的能够很快当上宰相,一展他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抱负。

    然而,区分一名官员是政客还是政治家的标准就在于,做某一件事是从个人利益考量还是从大众的利益、心中的是非出发。老娘刚死的赵祯想要换老婆,犯言直谏的范仲淹在宰相吕夷简的推波助澜下,很快又被贬谪出京,出知睦州(今杭州淳安附近)。

    俗话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是翔总是会发臭的。范仲淹这块金子,到了哪里都像是黑夜里的探照灯一样,光芒无法掩盖。

    景祐元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召集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

    次年,范仲淹就因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