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就累趴下了,手榴弹扔到三十米外的都少见,拼刺刀就更别指望了,唉!差距太明显了,吃不饱啊!
走到近前,年轻人微笑着和前来迎接的外交部两个司长、苏联使馆两个参赞、吴克坚等人握手问好,向媒体记者、机场**、苏联志愿飞行员们挥手表示感谢。
记者们拍了些照片。开始采访,一个艳丽的女记者首先问道:“陈大使,我是中央社驻重庆记者丽娜,知道你要来重庆很高兴!抗战初期你率领的巡回演出团来过重庆。当时你奉命回了延安,我采访了你身边的这位女士,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应该叫郭春莲,是演出团的团长,我很吃惊你们现在的样子,可以告诉我们你们的关系吗?他会和你一起去苏联吗?”
“丽娜小姐的记性很好,她就是当时演出团的团长郭春莲,现在是第七战区宣传部部长,和你一样是一位很能干的职业女性。我们在河西战火中相识、在抗日烽烟中相恋,算是一对革命情侣。虽然我们很相爱不过我们并没有结婚,主要是抗日工作太忙聚少离多顾不上。
这次同行只是顺路,我要去苏联工作,她要去延安学习,我们还要继续分别一段时间。等我从苏联回来,那时咱们中国的抗日形势也会更好,我们会考虑建立家庭。”
“真是羡慕你们,刚才你提到要去苏联,社会上有很多传闻,你觉得是变相的流放吗?”
“丽娜小姐似乎忘了。苏联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对我国明确持支持态度的唯一大国,诸位眼前的这些飞机就是苏联人民支援的,此外前线一大半的飞机、坦克、大炮、汽车等重型装备、大部分的弹药物资、油料药品是苏联政府和人民支援的。
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除了国际声援更需要作战物资。没有苏联的支持,中国很有可能像西方人猜测的那样最多半年就会倾家荡产、无力抵抗、最终屈辱地投降。由此我们可以到苏联的支援在我国抗战中的巨大作用,中苏关系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核心地位。
我能出任驻苏联大使。通过努力加深两国政府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强化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合作,促进两国正常贸易的发展,是一件令人倍感骄傲的工作,我没有任何不愉快,也没有受到任何强迫,我是带着为民族民众谋利益的愿望来受领任务的。”
“你的胸怀令我们感动,据我所知你只上过八年学,没有接受过外交培训,你觉得一个统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斩将夺旗的年轻将领能胜任你所说的骄傲的工作吗?”
“大家似乎对外交官有偏见,总觉得衣冠楚楚、举止文雅、谈吐风趣才像个外交官,似乎对我也有偏见,以为我只会打仗没有国际交往的知识、缺乏敏锐的思想和高超的谈话技巧,其实和我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我很有幽默感、很会控制谈话内容,也不缺乏必要的国际知识。
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论古代还是现在都有军人出任大使,外交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他唯一的作用就是为国家巩固友好邦交、谋取现实利益。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也不需要故作斯文高深,需要的是一颗爱国的心和把握机会打动对方的技巧。
恰恰这两点我都有,而且很突出,所以我对完成自己的使命很有信心!”
陈海松的自我标榜没有引来恶感反倒是让人觉得充满自信,包括丽娜在内的所有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一旁身着军装的**《扫荡报》驻渝记者不怀好意地问道:“陈长官你的信心来自于你**的身份吗?据说斯大林很欣赏你,你本人还是苏联英雄吧!”
陈海松很反感总把**和苏联联系在一起的挑衅行为,对这样的猜测他一直希望找的机会向不明真相的民众做一说明,今天刚好是个机会,他严肃地说:“**也好,国民党也好,都是中国的政党,绝不会因为主义相同就成为外国势力的代理人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国民党奉行资本主义制度难道就成了同样奉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英国的代理人了吗?**也好、资本主义也好都是富强中国的可以选择的发展道路,到底谁更适合中国,更好地带领中国走出贫穷落后还需要实践来证明,绝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因为我们两党革命的宗旨都是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和纯朴善良的人民服务,谋求的都是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这一点上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当前两党正在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而合作,国家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救亡图存是民族大义,治国理念的争论可以放在一边。
无论是在第七战区当指挥员、去后方搞经济建设还是去苏联当大使,在海松来都是为国家出力。只要国家召唤、只要对国家有利我都会义不容辞地接受,也都有能力做好。
你说我的信心来自于**的身份这不假,因为我们**人除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的私利,在民族大义、艰难困苦面前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勇气,没有什么犹豫、没有什么割舍不下,所以**人更爱国、更勤奋、更拼命、更有效率。
无论是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南**人都舍死忘生挺进到敌后与凶恶的敌人浴血奋战,远离后方、缺乏补充、孤军奋战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沦陷区人民的热爱。取得的战果你们都是知道的,而我们却只有**数量的十分之一,获得的资金不到百分之一。
举目中国也只有**人有这样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这样忍辱负重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这样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战斗作风,我为自己是一个**员而自豪。
我也会把这样的精神、情操、作风带到苏联去、体现在工作中、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国内的抗日事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