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暴君“作死”所带来的“历史奇趣”将教徒们逐渐带入到百姓的立场中,在幽默搞笑之余,给予大家以“如果跟随种花王,奋斗图强,就可以立国富强”的期望。
此时再将周围国家发展天花板般绝望的展现出来,才能真正触及同样作为老百姓,历经艰辛崛起之路的种花家的切肤之痛。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出路的”,“奇葩小国”系列在主题“图穷匕见”,“反派”的形象和力量都逐渐清晰之后,也转变为数月不见的英雄主义悲剧赞歌。
立场坚定,基调严肃,情感沉郁乃至悲恸的“历史悼亡诗”。很多教徒甚至认为,在批判经常难产,也因缺乏娱乐性,“奇葩小国”系列,已经无法吸引大家注意。
作为熟悉白莲教徒的李岩,“奇葩小国”故事的转变,甚至末路,本就在预想之中。
因此借助种花家着名的“蠢贼”团队传说,“幻影”系列开启,并成为李岩在白莲教中的最新宣传。
目前已经做到十几本话本,“幻影”系列看似不着边际,窃贼、诈骗犯、精神病人、杀手、英雄,很多是十恶不赦的强盗狂人,但也有如肖华荣,周仓等“人间精品”。
因为选题的自由度,从底层人的角度更加广,丰富了这部以种花家为轴的历史。在“种花一统”中,无论你来自被欺压的草原,还是有幸“不是牛马”地生在归化城。
白马军都深深被敌人的邪恶所激怒,为百姓的沉重疮疤而奋起。不过,相较于现在“奇葩小国”系列的苦大仇深,“幻影”系列更加“笑中带泪”,在悲剧性和娱乐性上达到了更好的平衡。
但无论是“奇葩小国”还是“硬核狠人”系列,李岩的“立场”乃至个人的观点表达,都随着他的演讲而“图穷匕见”。
一个靠演讲和写作,既有帝王将相的《本纪》《世家》,也有《游侠列传》《滑稽列传》的讲述者。
如今种花家西征,风口上的种花王代言人。李岩崛起,是因为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副教主。
“忠于种花王”就能捧出一个明星吗?六部高官都熟悉种花王,像李岩这样“忠于种花王”的主不说比比皆是,也可以算是毫不稀奇。
在白莲教,同样讲述忠于种花王的不在少数。如果仅是知识输出,不可能出现李岩,这个种花王的代言人。
实际上,李岩忠于种花王对于他可能是加分项。他真正成为白莲教大主持的原因,在于他独特的语言天分和幽默才华。
在于独一无二的“造梗能力”,也在于他构建出了一套可以自我生成、自我增殖的文化概念。
简而言之,他自创了一套文化。首先,就是以种花家为核心构建的大帝国。值得指出的是,“种花王”作为一个带有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历史色彩的大汗。
其实在李岩整体的构建中,其所指是实质性的。种花家是河套草原,从种花王以来就是正确的。
这套文化让六部把李岩引为种花王代言人,显得恰如其分。给种花王加上“可汗”称号,白莲教和草原部落被称为“大汗臣民”,记录刘洋日常生活的官员被称为“史官”。
白莲教徒自封铁粉,李岩的配乐被称为“大汗进行曲”,所有被提到的国家和人物都成为种花家的一员。
白莲教徒知道,河套草原到底在哪里,归化城是什么样的城市。而其他人只需要知道“草原汗国”。
机智、幽默、会讲段子是每一个白莲教大主持的基本功。有的需要刻苦学习,而李岩就具备故事说成评书的天赋。
多重的转折、悬念,欲擒故纵的叙事手法将那些遥远异国故事“传奇”化了,他有一种将历史讲成传奇的能力。
与此同时,借助方言特色,李岩大力推广了类似“废话文学”(“不说一模一样,至少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歇后语(“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谐音梗(“老北京的手段——地道”),倒装句(“……属于是”),武术用语(“以……为抓手,赋能,打出一套组合拳”)等语言习惯。
并对流行的梗信手拈来,巧妙地结合在他的日常讲述之中。
在人设的塑造上,李岩采取了生成梗,制造形象梗的“双管齐下”。
他个人并不沉迷于忠君,在后期的“硬核狠人”系列中,种花王已经长期不出现,但他始终坚持种花王是神。
把明帝国的美女作为“大汗王妃”,每日创作并加以吸纳等等。“可汗”结合与民同乐的王府,不知不觉中刘洋成了圣君。
而这套文化的发展和扩张,持续不断的刷梗和二创,各种“高强度的自发性整活”,对种花家的文化推广可谓功不可没。
其他白莲教主持只是在拾取些许雪中鸿泥,而李岩本就是传播雪球,或者说是传播的“潘多拉魔盒”的始作俑者。
起风了,种花王,可汗?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