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大餐。饭罢,太监向众嫔妃念了一道圣旨,顿时,大殿里哭声震天:“娘呀……”
功过是非任由后世评论,即使创造了永乐盛世的朱棣,也有不少让人诟病的事迹,让活人殉葬就是其中之一。
朱棣一生有过21个妃嫔,包括皇后,对于皇帝来说,这个人数并不算多,在这么多的妃嫔当中,他最爱的还是徐皇后,从朱棣登基之前就跟着他一起打天下,朱棣总共九个孩子,其中七个都是徐皇后所生。
其余的妃嫔在朱棣眼里,更像是政治联姻的工具,没有太多的怜惜之情,所以在朱棣死后,他下了最后一道旨意给这些妃嫔。
当时还存活的妃嫔有16位,她们被聚集到一起,安排上了满满一桌子山珍海味,这些东西平时宫妃都吃腻了,但是在这个关头,突然将所有人聚集到一起,还如此款待,似乎透露出一种阴谋的气味。
在座的妃嫔忐忑不安的看着太监,看他们不动如山的模样,似乎不吃完这顿饭就不会开口,妃嫔们纷纷动筷。
等到吃完饭,所有东西都撤下去了,太监拿出一道圣旨,随着太监一字一句念出圣旨上的话,妃嫔们的心也越来越凉,跌坐在地上面无血色。
圣旨中朱棣要求所有未曾生育的妃嫔都要给他殉葬,到地下再结伴同行,九个孩子七个都是皇后所生,在座的十六人都没有给朱棣生过孩子,没想到这顿饭竟然是最后一顿。
想到这一点,她们开始哭天喊地起来,可她们心里清楚,生在封建时代,根本没有反抗的可能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她们也不得不陪葬。
根据记载,朱棣并不要求她们活葬,算是保留了最后一点人性,太监给她们准备了一张小木床,在房梁上挂上一根白绫,悬梁自尽。
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自尽的,旁边的太监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他们在边上监督着,看谁迟迟动不了手,就会帮她们一把,挪走小木床,亲眼看着她们断气再轮到下一个。
这些妃嫔中,有像昭懿贵妃那样,家族对朱棣有恩情的,也有一生没有被宠爱过,籍籍无名的宫妃,全都一视同仁送上了一尺白绫除了未曾生育的妃嫔要追随先帝而去,伺候在朱棣身边的宫人们也逃不过,要跟着自己的主子一起到地下去,接着伺候他们。
这个残忍的殉葬制度来源已经无法追溯了,只知道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殉葬的制度,奴隶主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会要求活人给他们殉葬,他们认为死后是会到另一个世界,身边少不了伺候的人。
他们的妻子、小妾,还有身边伺候的奴仆,都是殉葬的对象,痛快一点的就直接杀死,跟着一起埋入地下,痛苦一点的会让活人一起被封闭在地宫之中,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活人被活生生憋死,这就是殉葬的残忍之处。
殉葬发展到明朝之前,中间也有过被取缔的时刻,有帝王觉得人殉太过于残忍,不再使用殉葬。
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开始将冷落的殉葬重新启用,给他殉葬的宫人多达四十人。
到了朱棣的时候,一句“一如高皇帝遗制”,就让后宫哭天喊地起来,他要学着朱元璋,让妃嫔和宫人跟着一起随自己而去。
十六位妃嫔全部殉葬,还有二十多个宫人一同陪葬,妃嫔好歹还有个姓名,宫人们则是无名无姓,透露着封建社会的残忍。
殉葬从最开始的为了凸显地位,保护已死之人在地下依然尊贵的形象,演变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手段。
从古至今有不少儿子抢占父亲妃子的故事,或者一怒为红颜的荒唐事,作为帝王的妃嫔各个都是绝色美人,不少人一直到皇帝驾崩,都还保持着年轻的容颜。
这样的妃嫔生活在后宫之中,就有帝王担心会误了江山,出现抢占先帝妃嫔的荒唐事,或者是先帝妃嫔干涉朝政的事情发生。
所以妃嫔需要跟随先帝而去,残忍血腥的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继位后再次被废除,而采取了殉葬制度的帝王,多多少少都会被后世诟病,包括开创了大明永乐盛世的朱棣。
朱棣在位时间中规中矩,22年的时间,做出了不少开创性的功绩,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留下了自己的功绩,从功绩方面来说,他确实比朱允炆更适合做皇帝。
但是残忍的殉葬制度,也让他多了一些非议,这些封建的糟粕应该尽早消失在历史当中,殉葬的取消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的觉醒,殉葬并不能带来荣耀,只是在草菅人命。
所以很多人把凤阳的朱家祖坟刨了,还到处说朱棣的有很多宝贝,盗墓贼天天盯着朱家的墓穴,偷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