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德资源。如栾传大从历史的视角将其梳理为:三皇五帝时的以德配天、惟德是辅。周代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管仲的礼、义、廉、耻。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三达德”:智、仁、勇。孟子的“四德”:仁、义、礼、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宋代朱熹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道德实践,如刘邦约法三章、曹操割发自罚、诸葛亮降职自罚、唐太宗下“罪己诏”等。这些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挖掘。

    第二,要突出重点。面对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典籍和繁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转化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必须突出重点。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应重点挖掘以下传统美德:

    一是讲仁爱。从抽象意义上讲,仁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仁,“亲也”;爱,“惠也”。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家主张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韩愈提出,“博爱之谓仁”。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今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挖掘仁爱思想道德,重在使国家治理主体树立治理为民的思想道德,以爱民要求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爱民之心提高治理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重民本。从抽象意义上讲,民本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这种思想萌芽于夏、商、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其要义是以人民为本。《左传》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尚书》讲:“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为本。”等等。出现了姚崇灭蝗惠民、郭子仪心系普通百姓、范仲淹慷慨救民、王安石勤政爱民、宗泽爱民报国、于成龙爱民不畏艰难等为民典范。认真地梳理和学习这些论述和经验,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治理为民的思想观念,保持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守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程颢、程颐说:“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出现了孔子不懂不装懂、解阳讲信传君命、程婴舍子救孤、燕昭王以信招才、魏文侯不负山野之约、商鞅立竿变法、韩信报恩等诚信典范。学习这些论述和典范,有助于解决我们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做到以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崇正义。从抽象意义上讲,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追求。《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释名·释典艺》说:“仗正道,曰义。”正与义密不可分,合称为正义,意味着公道正直、正确合理。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韩愈说:“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柳宗元说:“立身一败,万事瓦裂。”王安石说:“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欧阳修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产生了荆轲秉义刺秦王、豫让义酬知遇、鸿门宴樊哙救沛公、司马迁护友遭宫刑、魏胜高举义旗杀敌抗金、于谦秉义固守京城等正义之歌。挖掘这些资源,塑造国家治理主体,有助于维护国家治理的形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尚和合。从抽象意义上讲,和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条件。简单来说,“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和合”意味着和谐相处,合作发展。《洪范》讲:“无偏无陂(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周太史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国语·郑语》讲:“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讲:“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这些和合思想观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调节器和润滑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的。批判地学习借鉴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在和谐稳定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是求大同。从抽象意义上讲,大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元素。大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太平经》提出,人人互爱互助,智者、强者、壮者都包养愚者、弱者、老者。一切智欺愚、强凌弱、壮欺老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康有为提出,在太平之世,人人平等,人人和睦相处,过着平等而富裕的美好生活。批判地学习这些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要不断创新。道德是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反映,具有历史性。中华传统道德主要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体现着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既有精华即中华传统美德,也有糟粕。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这些传统道德,不能照搬,只能批判地继承,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中华传统道德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今的实践相结合,在于不断创新发展。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方向,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吸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与时俱进。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