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是那种比较传统的人,李玄清的行为,并不符合他心目中大家闺秀的气质。不过说实在的,叶飞也有点喜欢这个小丫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正气。而李玄清的身上,正好有这种正气。
这种正气叶飞也曾经有过,不过那是在他年轻的时候。随着年纪一天天的增长,以及在官场的打磨,他的正气已经所存无多。
对李玄清的为人,叶飞很欣赏,但作为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行为,叶飞又不是很满意。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叶飞不知该如何选择。
因此,他有一个想法,一个让他自己也觉得不应该的想法。但就在这时,李天寿竟然主动提出他那不该的想法。“叶兄,有空的话,让令公子常来我家坐坐。”
未出阁的女子,就应该整天待在闺房里读书、绣花,怎可以随便见人。正因如此,叶飞虽有心让两个孩子见见面,但也不好开口。就算李玄清成天在外面野,自己也不能提出这种失了礼数的想法。
幸运的是,李天寿先提出了这个建议,叶飞反而不用开口。
既然如此,就让两家孩子见见面。就算最后不成,走动走动感情也是不错的。
几天后,李家来了一位常客——叶天华。
一见到叶天华,李天寿就很是喜欢。
早就听说叶天华一表人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再过几天,叶飞也陪同儿子一起来拜访李天寿,这主要是想看看李玄清。
因为自那天回来以后,叶天华心中就一直念叨这李玄清。叶天华的文采可算是得到大多数同僚的认可的,但自从那天从李天寿家回来,读书的时候就常走神。考校学问的时候,也常有答不上来的时候。
为此,叶飞也要见见这个让儿子魂不守舍的李玄清是怎样一个人。
看到了,人很美、很清纯,骨子里也透出一股大家闺秀的气质。虽然一刻也闲不下来,但那是青春活力的表现。果然是我的儿子,眼光一点也不差。
被人一直盯着的感觉是很不自在的,但父亲与大哥再三叮嘱,李玄清也不得不忍着。
也许是感到自己一直盯着别人看很不礼貌吧,叶飞干咳了两声,便与李天寿闲聊起来,让小辈们先行离开。
现在两人所聊的,自然就是两家的婚事。
不过,这都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婚姻之事自古以来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儿女们商量,只是让他们知道这件事,并非争求他们的同意。更何况这两人都是“你情我愿”,就等着选定良成吉日了。
一离开会客厅,李玄清如脱笼的野鸟,立即恢复自己的本性,并向堂兄述说自己闯荡江湖的心计划。
刚说了个开头,李玄意就明白她的意思。
但李玄意绝不会容这个丫头出去,去查找杀了心背后的真相。何况,他也隐隐约约明白今日所见之人,意味着什么。
果然,没过多少天,叶家便派人下聘礼,并定下婚期。
咋听到这一消息,李玄清自然不愿意。在她的心目中,当然是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在家相夫教子,她可受不了。
虽然和父亲吵了多少次,但父亲这次是铁了心答应这门亲事,不管她怎么闹也没用。“人家叶公子有什么不好,一表人才,又是官家子弟,你还有哪点不满意。”
本来,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但天不从人意,这其中又出了个岔子,而且还是个不小的岔子。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件震动朝野的事情。
在朝中正派领袖,兵部主事王守仁,因罪被贬。
王守仁一出事,朝中局面立时变得不明朗。
正直之人一时没了主心骨,不敢轻举妄动,像叶飞这种中立之人,也看不出将来的发展,只得闭门谢客,连婚期也往后推迟,以免遭人口舌,落下把柄。
听到这个消息,李玄意心头沉重,李玄清却如冰封解冻、久旱逢甘(当然是指推迟婚期的事)。
可推迟并非终止,所以还要想其他办法。
但家里人都很支持这门婚事,想靠他们帮忙,那是不可能的。
思来想去,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离家出走,而且是走的远远的,让家里人都找不到。
但可惜的是,天不从人愿,家中还有个能力在她之上的李玄意。不管她做了多周密的安排,多精细的伪装,总是在快出门时被逮个正着。
还好堂哥有人性,没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给她有机会一次次的潜逃。李玄意希望,堂妹能在失败中认清事实。
但天不从人愿,虽然每次都不成功,可李玄清屡败屡战,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放弃希望,就一定会成功。
果然,她的心念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在前几天,堂兄李玄意被几个朋友请出去。具体是什么情况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事一定与王守仁有关。李玄意可是很在意这件事的,为此,他不得不放弃监视堂妹,离开家门。
李玄清可是很感谢这位为国为民的王大人,若不是他,只怕现在自己已经嫁为人妇。就算是被贬,也还为自己创造了一次逃走的机会
同样姓李,同样因为王大人,但李玄意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王守仁的出事,朝廷少了一位栋梁支柱,百姓少了一位再世青天。
为此,天下针对此事出现了三种做法。
其中一种是邪派武林的做法,那就是杀,杀了一了百了,还可向朝中对王守仁不满的势力邀功。这一派的人与朝中东厂、锦衣卫等关系密切,意见也很统一。
反观正道方面,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保;一种是救。
保的人认为,王大人虽然获罪,但只要刑期一到,或者皇帝赦免,到时候还可以东山再起,带领朝中群臣抵抗奸佞。只要这段时期好好保护王大人,让他不被奸邪之徒所害便可。
而要救的人,则认为朝廷昏暗,早已被阉党所控制。与其把希望放在昏君身上,不如让天下爱戴的王大人来领导更好。他们的想法是在半路上救走王大人,效仿宋朝时的宋江,在水泊梁山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或者如各朝开国之君一般,揭竿而起,谋划天下。
而李玄意的朋友都属于后者,他们这次把李玄意叫出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王大人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有地位,而他李家富可敌国,又时常放粮赈灾。如果这两方面合作,那么天下将是囊中之物。到时候王大人得了天下,李玄意便是开国功臣。
但李玄意可没这么激进,他是一一将众人反驳。
首先,李玄意认为,刘六、刘七两人举事多年,怎可能把如今的成果拱手让人。
其次,大明立国已久,这么长时间的统治,让天下读书人恨不能把心掏出来表示忠心。如果王大人此时选择占山自立,必然受到天下读书人的唾弃,到时候又哪来的人心。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