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张延龄再一次出现于此,对于同样参加朝议的大臣来说,但凡张延龄来的时候,就要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
如临大敌。
不过因张延龄最近并未做什么“惹是生非”的事情,在场大臣对他的警惕没之前那么强,再或者是……这群人也知,跟张延龄相斗没好结果,干脆对他不加理会。
打不死的小强。
朝议开始。
众大臣皆都沉默,没有要出来奏事的积极性,大概也是在猜想,既然张延龄来了,那肯定是以他的事为优先,不然皇帝叫他来干嘛?
“建昌伯,今日你为何在此?”倒是皇帝上来的一句话,让现场的氛围有些沉闷。
听皇帝这意思,连皇帝都不知张延龄要来?!
张延龄从周经身后走出来,拱手行礼道:“回陛下的话,臣不过是例行参加朝会,应召对的。”
“嗯。”朱佑樘也没多说什么。
张延龄怎么说也是挂名的户部右侍郎,照理说张延龄应该参加每天的朝议,只是平时张延龄太“懒”,不愿意来,但并不代表他没资格来。
朱佑樘打量着徐溥道:“徐阁老,将这两日阁部有关的大事小情做一下总结,今天便一切从简吧。”
从简?
莫不是节约时间,留给张延龄奏事?
徐溥道:“陛下,如今正是秋粮入库之时,各地的秋粮征收情况,尚且还未汇总,所以要等五六日乃至十日之后,各地的总结才能到位,至于西北屯田后的缺口,也会在那时做整理和总结。”
“嗯。”朱佑樘又只是点头。
以君臣的对话来看,大概这次朝议没什么要紧事。
大明朝的朝议每天都开,也不是每天大明朝都会发生大事,上吊也有喘口气的时候,弘治朝怎么说也算是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还不至于天天让众大臣焦头烂额。
徐溥又道:“今日建昌伯到朝堂上,或是有要紧事要陈奏,不如由他……”
说着徐溥还把目光打量过来。
居然主动让张延龄奏事?
别说是皇帝和在场大臣,就连张延龄也觉得有几分意外。
老徐你可以啊。
这是几天没跟我朝堂争锋,突然觉得人生失去意义,想跟我来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以提前出你们文臣的无能?
朱佑樘道:“既然徐阁老都如此说了,建昌伯,你有事便陈奏吧。”
张延龄无奈道:“陛下,臣并没有什么事要奏。”
很多人用愤恨的目光望着张延龄,好像在说,让你奏就奏,怎么还推三阻四的?你是什么人我们还不清楚?
当我们看到你在朝堂上时,我们就知道了要跟你做争锋,别以为你现在在这里推诿,我们就不知道你的险恶用心!
装什么装?
“你不说,那朕问问你吧。”朱佑樘饶有兴致道,“宁王的案子,你查得如何?”
张延龄道:“回陛下,宁王的案子已有重大进展,各地查封涉及到宁王的产业,初步合计和折价估算结果为七十三万两白银,因为有部分的不动产,也就是田地和屋舍等,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变卖,前期可以入库的钱粮数目,折价已超过五十万两,正陆续入库。”
听了张延龄的话,在场大臣除了会有几分不甘之外,其实还是很惬意的。
不为别的。
只因为这代表着,大明朝今年应该是不会拖欠大臣的俸禄和俸米,甚至还会发一些“奖金”,谁让大明朝的府库在计划外又得到这么多的“意外之喜”?
“很好。”朱佑樘言语之间,似也对张延龄的奏报很满意。
徐溥道:“陛下,最近有地方上的奏报,说是此番涉及宁王谋逆的案子中,牵扯进不少无辜之人,尤其是各地的商贾,他们本就跟宁王毫无牵连……建昌伯自然会说,是有确凿证据的,但有很多证据并未公开,也使得民间多有议论,应该平息民间的质疑之声。”
这次徐溥不去质疑张延龄是否有确凿证据,只说这样引起了民间议论。
这大概的意思是说,你要么把你误抓的商贾给放了,把他们的家产归还,要么就拿出切实的证据来平息舆论。
朱佑樘微微皱眉道:“如今民间也开始议论此案了?”
他好像是不太理解,为何草民会对朝廷涉及到勋贵的案子,也能议论纷纷,这种事百姓不应该避讳吗?
萧敬道:“回陛下,因宁王的案子闹到太大,所以……民间是有议论之声。”
连负责东厂的萧敬都如此说,在场大臣突然感觉到有了底气,这是你张延龄自己跑来让我们质疑的,就算不能把你按下去,让你焦头烂额一下也是极好的。
只要你焦头烂额,必然就没那么多心思来跟我们作对。
朱佑樘道:“建昌伯,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延龄叹道:“臣其实早就料到,宁王乃是我大明立朝以来的世袭藩王,在皇亲国戚中地位隆宠,他的案子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度……”
“说重点。”朱佑樘又有几分不耐烦。
张延龄看朱佑樘的脸色,便知道这个姐夫最近服用的丹药不少,气色明显很差,他其实很想问问朱佑樘夫妻,你们最近的房帏生活可还和谐?
这么虚,你们都能顶得住?
张延龄道:“既然民间已有议论,臣已有对策,臣的想法是,给那些涉案的家族申诉的机会。”
“申诉?”朱佑樘皱眉。
张延龄点头道:“回陛下,正是申诉,也就是让他们可以跟衙门上告,朝廷在刑部特别设立一个小的衙门,可以由刑部安排两名主事来负责,如果有人对于家产被抄没充公之事认为不妥,觉得自己跟宁王案毫无关联的话,那就可以申冤。”
“不但刑部可以问案,还有大理寺和六个给事中的人监督,同时陛下也可派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旁听和监督,同时也可以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