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骥对邓芝的面试表现非常满意,决定让邓芝肩负起对阵毋丘俭的任务来,原因一方面是邓芝本身有能力,能干到蜀汉车骑将军兼永安军区司令员位置上的人,没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则是政治上的考虑,荆襄系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间也是有嫌隙和斗争的,邓芝正好可以作为赵骥挖荆襄系墙角的一块广告和撬棍,给大家看看我赵骥用人是不看籍贯的,只要你有才干就行。
当然,不看籍贯只是明面上的话,实际上赵骥还是防了一手的,派给邓芝的一万人都是自己一手招募来的嫡系人马,原属赵云麾下的兵将是一个也没给邓芝,这样邓芝就只有战时指挥权,赵骥随时可以一纸文书就把他变成光杆司令,加上吞掉了武关的三千人马,赵骥觉得自己这回是赚的。
由于赵骥蝴蝶效应的影响,诸葛亮的下次北伐比原本的历史轨迹提前了两年时间,时间间隔更短,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
古代制约军队进攻时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粮食,而粮食问题的本质不是产不出足够的粮食,而是在古代的运输条件下,绝大部分的粮食会被消耗在运输途中,所以《孙子兵法》才会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认为运粮成本是军队实际消耗量的二十倍。
其实二十倍的运输成本已经算非常低的了,秦始皇派蒙恬攻打匈奴,三十钟的粮食运到前线只能留下一石,物流成本高达两百倍。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权非要头铁去打合肥了,因为吴军采取了用大船载粮的方式来降低运输成本,所以只能沿着有限的几条水路发起进攻,而合肥正好卡在多条水道交汇的关键位置上。
诸葛亮北伐是没有水路可以利用的,而且还得翻越被曹操称为“天狱”的秦岭山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难的一条补给路线,所以往往需要囤积数年的粮食,才能攒够发动一次北伐的本钱。
原本的时空轨迹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三次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公元228年冬至229年秋),是在同一个粮食周期内进行的。
第四次是被动防御曹真从子午谷的进攻,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北伐,而且防守方的粮食消耗要比进攻方少得多,因为可以就近征收补充。
等诸葛亮再次发动第五次北伐时已经是两年后了,而且这一战中蜀汉军队的粮食保障明显不如第一次,在抢收了陇西麦子的前提下,最后仍然躲不过粮尽而还的结局。
现在,因为有了赵骥的支持,诸葛亮不用如原本那般强压内部反对孙权称帝的声音,也就具备了和东吴讨价还价的资本,因此从孙权那边要来了能支撑他再次北伐的粮食。
万事俱备,诸葛亮已在汉中蓄势待发,孙权也在筑台准备登基了,而赵骥则按照自己的计划抢在诸葛亮之前向曹魏发起了攻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