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五节拒孙战争
要是赵书礼在,没准塞北军就入青了,当然前提是马家军同意。//www、qΒ5。CoМ//
但是现在赵书礼不在,只能马家军自己顶了,不过塞北整府毕竟不是除了赵书礼就是一群笨蛋组成的,因为在国家大义面前,塞北整府对马家军是支持的。先后送去了三万多只步枪和足够的弹药,马步芳表示只要有步枪,就足以把藏军打回姥姥家了。
事情果然如他承诺的那样,在有足够的军火物资支援下,马家军非常悍勇,以前他们靠着马刀就能把藏军打的溃不成军,更不用说现在步枪充足了。结果藏军很快被赶出青海,马家军甚至作势要进藏,这下子慌了活佛,连忙表示青藏一家,都是兄弟都是佛的子民,于是又是送礼又是示好,蒋价石适当的出面,划定了青藏的边界。不过这件事导致了马家军和西藏方面的隔阂,不久活佛涅槃,转世定在了青海,可是当西藏方面来领人的时候,马步芳兄弟却不放人,最后西藏只好用一驼金子换走了自己的活佛。
这都是后话,不过战阵就暂时这样平息了下来,第一你马步芳对西藏没有兴趣,哪里太高了,尤其是要穿过死亡地带的唐古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倒是临近四川的藏区很有兴趣,可是川军也是不好惹的,只能作罢。第二就是因为孙殿英的威胁迫在眉睫了,马家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来防守自己的地盘。
马步芳一直对塞北示好,但是这时候塞北恐怕靠不太住,因为孙殿英能到青海就是经过他们的同意的。那么塞北的态度就成了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是支持孙殿英呢,还是支持自己。
马家兄弟忐忑不安,要是后者,他们只能选择战死,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失去青海。于是很快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前往塞北地区打探情况,终于在孙殿英的部队还没有进青海之前,他们的特使回来了,很显然他带回了塞北的态度,这态度是喜人的,因为特使带回来的是十万只步枪和三百门大炮。
但是塞北想问马家军一句话,那就是打算怎么对待孙殿英。
马步芳让人回电,他们进了青海就出不去了。
塞北对此很满意,孙殿英的名声可不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却一直逍遥在民国的舞台上,但想他死的人多了。尤其是现在,虽然蒋价石给了他青海屯垦使的职位,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把这个烫手山芋赶出自己的地盘。之所以蒋价石不肯直接干掉他,原因很简单,他是蒋价石收买过来的,在中原大战中的最后时刻,蒋价石没有能力在战斗了,只能选择银弹攻势。对方既然已经表示臣服了,在这个时代,还赶尽杀绝,以后谁敢跟你混呢。
所以一面蒋价石给了他青海屯垦使的名义,但是另一方面却暗示马家军如果跟孙殿英动手,中央绝对不会反对。这给了马家军胆子,加上塞北军的支持,跟孙殿英的战争已经注定打响了。
九月中旬,孙殿英的部队在塞北军骑兵部队和空军的监视下,战战兢兢的出了塞北控制区,到达了青海地域。
迎接他们的不是青海当局的欢迎,而是无地不在的小股部队骚扰。
还没正面冲突,孙殿英的部队就已经非常疲惫了,好容易到了西宁,他们看到了严阵以待的马家军,严整的阵地上大炮机枪齐备,孙殿英算是明白了,没有一场恶仗,在青海当土皇帝的美梦是无法实现了。
孙殿英此前想过马家军会反抗,但是他没有在意,他有八万大军,而马家军最多不超过三万。至于后备也不用考虑,青海只有两百万人,加上又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能养活三万军队已经是穷兵黩武了。
但是孙殿英忽略了一个问题,青海是高原,他的部队刚刚从中原到这里,是难以适应的。高原气候的恐怖塞北军是知道的,否则恐怕塞北军早就进青海了,还能容许自己跟前有这么一个独立势力。当年赵书礼想要发展西北经济,采纳了甘肃省长的意见,先大力发展交通。为了青海高原上的牧业资源,打算修建一条兰.州到西宁的公路,马家兄弟表示愿意修筑,向塞北要了一大笔经费自给修筑。当时马家兄弟强征了数万青海百姓,这些人可都是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可是沉重的劳动,加上马家军苛刻的待遇,路还没修成,相当多的人已经是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
连当地的回藏人的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刚刚来这里的河南人了,加上这个时代人的营养普遍不良,第一天还没发动攻击的时候,已经有人因为紧张的气氛压抑而出现了气短胸闷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孙殿英毫不自知,仍然强令攻击。结果损失惨重,第一天就伤亡了八千人。孙殿英知道西宁是不可能短时间拿下了,本想缓缓,命令撤退。
但是这一撤退他再也没有前进的机会了,马家军骑兵集团出动,一下子冲散了孙殿英的部队。接着骑兵分散成一个个马队,四处追杀,最终八万人能活着出青海的只有千把人,再然后被塞北军收编。战争中,孙殿英失踪,从此消失于中国的舞台。
这场战争被称为拒孙战争,因为规模小时间短,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远对于这战争也不怎么感兴趣,他只想解决掉孙殿英这个难题而已,他最紧要的是抓紧时间拉拢亲信。可是这时候一直支持他的日本人也给他出了难题,而且这难题比蒋价石给他出的还大。
日本人在东北又闹事了,他们驻扎在沈阳的部队跟东北军发生了冲突。日本人又一次扩大规模,又一个九一八恐怕又要成行。
~~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