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怀揣万把块钱回到了家乡八里村。
上午太阳刚爬上山,他意外出现在母亲面前,给母亲了一个大惊喜。
父亲到几十里地以外的村子做木匠活儿,因为杨军事先没有通知家里他的归程,父亲没能赶回来。
中午,几个妹妹下学回家,弟弟小刃从街尽头的肖叔家买来熟食酱鸭。
母亲又从后墙把春节自家制作的腊肠和咸肉截了一段下来,一家人团坐在厅堂的八仙桌旁吃了丰盛的午餐。
杨军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放在桌子中央。
饭后,妹妹们陆续上学去了。
杨军坐在小刃的床沿,这张床从前杨军在家时就睡在上边。
他从大挎包里抽出几条中南海和希尔顿香烟,中南海是父亲最喜欢抽的烟,希尔顿是父亲招待朋友的重礼,杨军从上大学开始,每次回家都尽可能多带几条。
小刃在一旁接过烟码放在桌上,母亲收拾完饭桌、碗筷,与小刃并排坐到杨军的身边。
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当杨军回来,她总是忙完手里的活计来到杨军身旁,她喜欢欣赏长子的一举一动,听他讲各种各样的见闻、故事。
杨军又掏出个精美塑料袋,撕开,递给母亲:“这是你喜欢吃的北京的果丹皮,尝尝。”
母亲脸上笑开了花。
小刃略微苦笑着说:“哥,你可给我们家带了个好头。你上大学,当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村长走起路来都轻飘飘的,周围几个村这几年还是没出一个大学生呢。爸妈特别有脸面。”
“村长就催着爸妈,你家几个娃个个聪明,还不多来几个大学生,我们村改名叫大学生村多好。这下可好,爸妈天天催着我们几个读书、读书、用功读书。”
杨军笑了,看了看母亲,母亲依然挂着慈祥的笑容,默默看着他们。
“我们也确实都挺用功的,可就是学不进去啊。”
杨军笑了笑,转向母亲,轻声说:“叫小刃跟我干吧,我缺人手。北京实在是很好赚钱。”
母亲脸上还是刚刚的微笑,她听杨军的。
杨军向小刃谈起在北京做鞋生意的具体计划。
“我原本想借出5万块钱,欧阳大姐只能拿出2万。这样看来,在西单斯瑞特租我看上的那组靠近大门的柜台可就困难了。”
他意识到母亲全神贯注听呢,转身向母亲形象地描述:“斯瑞特1分钟来的人比我们全村的人加起来还多得多。”
母亲睁大眼睛:“这么多啊。”
杨军继续说:“一万块进货,剩下一万多块,如果租靠近大门的两节柜台只够一个半月的,绝对不可以。”
“要租一组柜台不是不可以,只是原来那家转租给我们的前提是必须两组一起租。他们嫌找两家太麻烦。”
“倒是楼上有一家倒是可以跟我们换,就是说,我们把好位置柜台转给他们,他们在楼上的柜台由我们经营。”
“楼上的柜台费可就便宜多了,一千出头,我们这一万块钱还能抵挡一阵。一个极其不利于我们的问题是楼上的顾客少多了。”
一直聚精会神听杨军介绍的小刃插话:“没有大本钱,只好这样了吧。等钱挣多了再想办法。我听着挺冒险的。”
“是。只能博一下了。”杨军回答。
起身靠近母亲又重新坐下:“妈,小刃向我提过多次,想跟我一道去北京做生意。这次我回来,打算带小刃一起走,做生意光靠我一个人是不够的。你看行吗?”
母亲愣了好一会儿,才点头表示同意:“小刃也对我说过多次想去找你,好吧,我和你爸商量好了,就让小刃跟你去北京开开眼吧。”
依稀怅然在母亲脸上掠过,兄弟俩察觉到了。
“只是你和爸爸没有帮手了。”杨军惋惜地说,“还有三个妹上学要负担。”
“我们倒没什么大事,你爸爸木工手艺不错,找他的人挺多,这几年家家翻新房子,你爸爸忙不过来呢。只是你做生意不容易,要操心的事很多,家里几辈人都是种地的,没人做过生意,不知道该怎么帮你们,你们要照顾好自己。”母亲怜惜地说。
“这个妈只管放心。慢慢摸索着来。”兄弟俩异口同声说。
然后杨军补充:“等我们混好了,一定接你和爸爸到北京享福来。”
“你看妈是享福的人吗?”母亲笑道。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