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墓岗。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屯“。
附近很多地名都与太监有关,中关村东一站地叫保福寺。明万历年间太监们在此集资兴建,取福寿之意。三十年代塌了一半,但仍有香火。后来保福寺变成了一所小学,1949年前后,就只有几个老师和少量的学生。后中国科学院在此建宿舍,大量的科研人员子弟无处上学,就把保福寺拆了,重新建新校舍,与保福寺小学合并,建立了中关村小学,就是现在的中关村一小。
八十年代初,“下海“这个词迅速在中国大地上热了起来。1984年,北京中关村里充满着躁动,一批批科技人员“下海“。当时的中关村已经有40家科技企业,并在北京城里拥有了“电子一条街“的名声。那里最出名的人是陈春先,而最知名的公司是“两通两海“,信通、四通、京海、科海,它们的创办人无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
同样是1984年,柳传志带领10名已届中年的科技工作者吗,怀揣着20万人人民币启动资金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鉴定信念,在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集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其时,计算机还只能运行在英文环境中,联想于1985年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汉卡),得到用户青睐,实现创业者“把技术变成钱“的梦想,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传奇。不过当年作为联想总工程师的倪光南先生,早就于1999年离开联想,也开创了中国IT企业第一宗创始人出局的案例。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网络业的一个纪念日。时年33岁的东北女子张树新扛起了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的招牌。
这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登陆瀛海威的用户必须登记在册,并需缴纳一笔入网费。这基本上是“美国在线“早期模式的翻版。瀛海威影响了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冲浪者,却也在2004年彻底淡出了公众视线。
还依稀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附近的街道两旁树木林立,每到夏天,树冠阴翳蔽日。不过,随着城市建设和白颐路、四环的道路修建,这些矗立了几十年的大树已经不见了踪迹,亦如今日的电子卖场。1997年,BJ市为解决市内通往海淀大学区和中关村科技城交通拥挤状况,砍掉路旁有几十年树龄的大树以拓宽路面。
最早的电子卖场应该是四海市场。位置应该在现在的四环主路上,大概就在现在中关村一桥和海淀桥之间。据说在80年代,四海市场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到90年代中后期,四海市场除了临街最大的几个门脸被海信电脑、八亿时空、国合电脑等一些当时的二线品牌电脑所占据外,更深的胡同里面则是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盗版光盘贩子。当时,四海环境很杂乱,和现在的城中村区别不大,隐约记得98年末还出过人命,一个为某品牌电脑守夜的老大爷被害,丢了上百条内存和几十块硬盘。
2000年左右,为了修四环路,四海市场被拆除。至于为什么叫四海市场,个人猜测是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关村规模最大的公司为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公司,简称两通两海,而四海市场最早是四通入驻才形成的,所以取四通的“四“与两通两海的“海“,为“四海“市场。
雄踞一时的中海市场则是98年8月开张的,相比前者,中海更正规。2000年后,想在中海租个摊位都很困难,往往原价3000的一个摊,经过倒手能租到近万元。这也让最早投资入驻中海的不少人发了笔小财。
中海还有一点让人记忆深刻:就是在市场偏南侧的位置,专门有个小屋,貌似是工商税务为了方便没开公司的从业者,专门开发票的地方。5个点,发票随便开。
1998年5月8日,第一届中关村电脑节开幕,口号“面向世纪的中关村“。之后,电脑节维持每年一届。1999年5月6日,第二届中关村电脑节,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助理持真到北京展览馆展厅咨询电脑信息,准备购进电脑用于佛教教学。该届电脑节的主题为“发展知识经济,推进中国信息化“。当年电脑节的日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