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独山—花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独山花灯是中国戏曲百花中的奇葩。

    以灯夹戏独特风格及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优美的音乐曲调闻名。

    史书记载,独山花灯源自宋代,至今有少年历史,由最初的驱鬼辟邪、祝神消灾、祭祀祈福的地灯发着演变为舞台上表演的太灯。其特点“调子不离口,扇子不离手,走路要拐扭,传神靠眼瞅”。

    “地灯”,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择场所徒步于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多以扇帕为主要道具载歌载舞,通常与闹元宵的耍龙、舞狮、划早船、车车灯等一起,通称闹花灯,后“地灯”的表演形式被“还愿”的习俗所借用,形成“愿灯”,其内容是娱神、酬神了愿,驱魔去邪、消灾化结等,代有封建迷信色彩。“愿灯”逐渐形成一整套的程序,其中要扎灯、塔台唱灯。就出现了“台灯”。从清咸丰间(1851)年,愿灯盛行独山城乡时,歌舞中就带有戏的成份,如《打头台》已经由歌舞发展到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别具风格的“灯夹戏”。“台灯”表演分为两部分。开台的第一个节目是《踩新台》,接着是《打头台》,俗称“打花折”,之后才出折子戏(正戏)。“台灯”的出现,标志着独山花灯戏的形成。

    独山花灯遗产丰富,有300余首曲调,40多个舞蹈身段动作,上百个传统剧目。

    独山花灯最早是以歌舞为主,演出节目有《灵宫扫台》、《踩新台》、《打头台》等,随着历史变迁、变通便达、商贸繁荣、人流频频,外地文化不断传入,加之花灯艺人们与领省民间艺人的交流、创造,使独山花灯这一种民间艺术逐渐丰富,不断发展。出现了如《红灯记》、《金铃记》、《八宝记》、《莽蛇记》、《槐荫记》、《还魂记》、《五鼠闹东京》、《九件衣》、《前娘后母》等花灯传统剧目。然而,旧社会在历封建统治阶级歧视和禁固下,花灯受到统治者的桎梏和摧残,故发展缓慢。演出剧目多系根据当时流传的唱本或民间故事编演,无固定的唱词,多系演出时表演者根据剧情随意发挥。称所谓“条纲戏”。演员均为男性,男扮女装。

    建国后,独山花灯发展很快,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五十年代“百花方针”、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七十年代“样板戏”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时期。

    总之,继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是独山花灯繁荣和发展的辉煌时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花灯艺术创作极度繁荣,城乡广大专业余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深入生活,紧扣时代主旋律,创作和演出了大批现实题村的优秀花灯剧目,充分展现了独山花灯艺术的时代风貌;二是挖掘了花灯艺术的表演形式,使独山花灯的表演形式不断扩展和完善,歌舞、戏剧、曲艺等表演形式具全。从而丰富了独山花灯艺术的表现力;三是在花灯舞蹈创作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由原来说唱歌舞形式向纯歌舞发展,由情绪舞发展到情节舞。如《雨情》,按照写舞蹈脚本,作曲、编舞的创作程序,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主题。舞蹈力求有创意,如《地灯舞》,采用传统的地灯锣鼓伴奏,加上吸收了地方民族舞蹈动作,更突出《地灯舞》火爆热烈,纯朴粗犷的艺术风格。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