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设备,使用厂家买回去,按照生产厂家指导进行生产。在这个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只要造出来东西,就不愁卖不出去,谁也没想过如何提高技术加工能力。
厂家生产的提升系统,从来都是手工半自动控制,具体转速控制,都是使用方自己摸索。对于使用方而言,摸索出一套提升流程,培养出一个技术高超的控制员,那就是企业的宝贝,缺了他设备就是一堆废铁。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相关的数据,生产厂家就是研制出来了自动控制电路,也写不出能用的控制程序。
一番电报往返,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在控制面板上,再加一组手动控制按钮。
自动控制系统,又回到了以前的人工半自动控制。
郭逸铭欲哭无泪。他只有等把系统安装完成,在以后的具体使用中逐渐采集相关数据,然后再为自控系统编写程序。
由此耽搁的时间,至少又是几个月,此间制备的硅晶元品质,肯定也达不到他的设计要求。
悲哀,绝对的悲哀!
整个设备制造过程,超出郭逸铭设计预料的困难像山一样多。这些问题,全都是眼下国内低劣的制造水平,和设备超高的设计需要之间的矛盾。他就是来自于先进技术成堆的后世,能够徒手画出核聚变反应堆全套图纸,也解决不了这个时代形成的技术落差。
在压力最大的时候,郭逸铭感觉自己都快要垮掉了,但他始终咬着牙关,硬挺着。
他一方面要出谋出策,帮助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还要借用材料应用研究所的化学实验室,少量制备隔热耐腐溶液。这种溶液具有高毒性,为了保密,他只能独立完成。制备的那段时间,他的精神紧张到了极点,几欲崩溃。
好在国家对这次的合作也是重点关注,各地各部门,都通力合作,据郭逸铭所知,参与本次设备制造的企业,早已超过了当初下订单的那几家,而成为了全国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任务。为了达到设计需求,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工人群策群力,一个又一个克服着技术难点。
时间进入十月初。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很多企业连国庆节都没有放假,终于拿出第一套完全符合要求的单晶炉部件,并被各厂家派专人押送到北京。
这时重点建设的制备车间也已竣工,完全按照郭逸铭的设计图纸施工,没有丝毫走样。设备零部件送入厂房,在材料应用研究所和市半导体一厂派出的技术骨干同心协力下,顺利安装完成。
由于是“外销”产品,关乎到国家荣誉,所有的部件都做得漂漂亮亮。
从郭逸铭到董老、高老,以及现场观摩的设备制造厂家代表、市半导体一厂的安装人员,看着单晶炉闪闪发亮的金属外壳,都为之所陶醉,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设备。
最美的,永远是自己的孩子。
为了这台设备,大家差点没累瘫过去,此刻亲眼见到设备矗立在前,有些厂家的代表居然热泪盈眶。
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是他们所有参与制造过程的技术人员、工人们共同的骄傲!
没有庆典,没有官样文章。
设备安装完成的第二天,试运行便正式开始。
负责操作设备的是市半导体一厂,技术最为过硬的控制员。由于部分配套设备还未完成,原料预处理是在材料应用研究所完成,再穿过马路,送到制备车间。
郭逸明亲自制定的生产流程,并撰写了大量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及处理方法。为了保证试运行成功,控制员反复记忆背诵,甚至做到了倒背如流,并事先作了辛苦的练习。
装多晶硅原料,安装籽晶,关闭单晶炉,抽气真空,充氩气。
所有人都穿着厚厚的防尘服,在设备前观摩整个流程,所有人都不说话。透过有机玻璃面罩,可以看到每一个人脸上,都严肃无比。
单晶炉早已预热,在郭逸铭一声沉闷的:“升温”声中,操作员按动开关,加大电流输出,加热线圈向石英坩埚内放射出高温,温度一点点上升,最终停留在1650度。
人们依序上前,透过观测孔,观察着炉内多晶硅料融化的情况,然后退下来,将位置留给其他人,相互之间小声地交谈。
董老是第一个观测者,透过狭小的观测孔,他看到炉内颜色、温度显示,心中就是一喜。
有门!
石英坩埚内的温度,明显高于过去使用的开放式单晶炉,而在提升区,却大幅低于以前的设备,这证明美国公司提供的热屏装置,完美地发挥了功效!
虽然早已从理论上验证了这套技术的实用性,但真正看到现实,才让他舒了一大口气。
这次与美国公司合作,材料应用研究所、准确地说,是他董美堂花了大力气,动用了许多关系,才一力促成。
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他董某人就算靠着自己的老资格挺过去,也会颜面无光。
总算,美国人没有骗他……
他扒着小小的观测孔,久久不愿离开,看了又看,等了许久,才恋恋不舍让给别人。
郭逸铭是最后一个看的,他也是这方面专家,只看炉内的热效应,他就知道这次试验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看控制员的能力,看他能不能顺利完成结晶、提升。
三天。
还要三天。
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可为了保证洁净室洁净程度,大家又不好不停地望制备车间跑。每一个参与试运行的人,都很少与人交谈,不是在房间里故作镇定,就是出去在田野中乱走,以释放紧张的心情。
偶尔从制备车间传出数据,人们便一拥而上。能看懂的看到数据,或是喜形于色,或是面皮一松,看不懂的就看别人,随即作出与之相符的表情。
上上下下,看到相关数据都是喜笑颜开。当初计算三天能制备成功,很多人还有些怀疑,但在数据面前,当初疑问的人都闭上了嘴。
试运行必定成功!
这是科技上的进步,更是政治上的成功,三天制备成功,证明了美国公司没有吹牛,更证明了当初作出引进技术的领导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开炉是在第三天夜里,没有人睡,全都涌到了制备车间门口。
其实之前,通过传出来的消息,大家已经知道制备很成功,硅晶体结晶顺利,单晶棒也完全按照预期提升成功,可大家还是固执地等待在这里,一定要亲眼见到,第一根单晶棒出现在面前。
“停炉了,顺利停炉了!正在进行炉内冷却。”隔离帘掀开,记录员兴奋地跑出来,按动通话器开关,透过防护服面罩,瓮声瓮气地大声宣布,“单晶棒制备成功!比预期的效果还好,生长直径超过了八十毫米,长度达到了七百毫米!等到炉温冷却后就可以正式取出!”
场外一片欢腾。
郭逸铭早就知道这个消息,可他还是哭了,苦得稀里哗啦。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在这个时代搞高科技,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困境,真的是太难了!泪眼婆娑中,他看到董老也同样老泪纵横,在他身边,许多人都流出了眼泪。
但在他们脸上,是无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