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团消失了,但是赵匡义却停下了脚步,一支支军队向汴京缓缓而进,一个个绣着将领姓名和官职的大旗飘扬。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的世家。
上千支军队,百万大军形成的滚滚洪流让赵普心里突然不是滋味。
赵匡义披甲持枪慢慢走向前:“则平兄,事发突然,此举实非我大兄本意。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发则失天下人之心。”
赵匡义回手指了一下身后的大军。
赵普低声道:“难道这些人不是元朗安排,上千家兵,百万大军。岂是临时之举?京师也全无消息,这作何解释?”
赵匡义苦笑:“多说无益,现在说什么,天下人都不会相信。大丈夫,做了也就做了。不过是早晚而已。”
赵普看赵匡义脸色不似作假,就问:“大军进发,意欲何为?难道真的要开战不成?”
赵匡义不置可否,而是阴沉着脸问:“如果我说,这次事变,是皇上策动,铁甲车团,只听从皇上之令,你信吗?”
赵普狐疑地看着这个大权在握的年轻将领。
赵匡义叹了一口气:“那就是您不信。其实我也不信。但大义所在,不得不为。所以还请则平兄尽快赶回汴京。您就告诉冀王和两位丞相,我们的粮草不济,军令不齐,行军速度快不了。”
开封府,汴京,从伤兵营出来的柴宗谊命令禁军上城,关闭城门,坚守待援。因为周边的府县都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可是清君侧总有一个人吧?没人说得出谁是奸臣。要怎么清。
所以核心就是世家,世家反了,他们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反正募集私军,开始围困京城。因为百里之外,赵匡义的大军还在慢慢整理队伍,筹集粮草。如果光说人数,就是禁军加上渤海军,人也没有这么多。
延安府到肃州,禁军加上厢军有三十多万人,不过那里动不得,柴宗谊回来的时候把李谷留在了延安府。有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坐镇,折家和杨家相助,西北就算是有事,也翻不起来大浪。
濮阳,铁骑军正在那里慢慢汇集,加上禁军超过了二十万,只是高怀亮一个人,想要整合匆忙收拢的军队,难度不小。问题是装备,他们没有装备。
渤海师,大部分已经撤回了山海关。兖州一代不敢动,清河郡据说只有三万人,剩下的都是学生。渤海王可能会直接搭乘战舰,率领水军到汴京,这个人数不会多,不会超过一万之数。
问题是就算是渤海王尽起关内之兵,包括山东,加起来也不够十万人。
范质只能组织汴京城内的百姓协助守城。
柴宗谊从回到汴京开始,连皇宫一天都没有进过,现在更加是直接上城巡查了。
赵普是赶到城楼之上,才见到了柴宗谊和范质等人。
赵普没敢多说一个字,原原本本把赵匡义的话复述了一遍。
柴宗谊和范质、**对视了一眼。三个人都没说话。
赵普道:“赵匡义的大军除了中军,确实都是各家听说消息之后,临时聚集起来的。这还不算,我回来的路上,各家出兵的很多。王爷,这是人心向背。”
这不仅仅是人心向背,更加重要的就是一种宣誓,宣誓这天下到底是在谁的手中。
所以不管汴京之乱真相如何都不重要了,赵氏已经挟持着“民意”而来。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