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样,只不于扰到物价的情况之下,继续购买粮食。对了,那些储粮的窑修得怎么样了?”我点了点头,又继续问下一个问题。
“回公子,洛阳城外面,咱们的庄院,修了十个大窑在别院里边,如今已经快要竣工了,根据工匠们的估算,用水泥修造出来的储粮窑,要比不用水泥的储窑储藏的粮食更能久储,而且每窑可储粮食达万石(担)之巨,足足比洛口仓的大窑,还要多出两千石的储量。”
“而在长安城外,咱们的庄院里,也修了十个大窑,也是按照这样的格式修筑的,一旦竣工,可储量达十万石之巨。”
郑晔的回答让我稍稍安心,就连齐国公府,也就是我家里边,就在本公子的院子里边,也修了五个大窑,可储粮五万石的大窑。
因为我很清楚,一旦战乱开始,粮食必将会成为最紧俏的商品,或者说活命的必须品,甚至会比黄金丝绸这些贵重物品还要金贵。不过,本公子的这些储粮窑加到一块,最多也就是二十多万石,记得俺的历史老师曾经说过,隋唐时期的一斗约合现如今的六点二三公斤,去掉零头,那么一石大约是六十二公斤,也就是一石是一百二十四斤左右。
二十万石也就相当于是两千四百八十万斤粮食,折算成公斤数,也就是一千二百四十万公斤,看起来数字很大,才相当于是一万两千四百吨粮食。
而按每个人每天需要消耗一斤粮食,二十万石粮食,只能供应十万人,每天一斤粮食,吃两百来天。不够,远远达不到我所需要的数目。
“嗯,加紧存储粮食,记住了,在今年夏末之时,必须把这些粮仓给我塞满它们。另外……嗯,在长安的周边县州,要保证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粮店,而且,每个州县,都至少给我弄出四到五个储粮窑,在今年冬天之前,塞满它们。注意了,那些储粮窑,只能交给咱们的庄客去修,绝对不能让那些当地人知晓我们在做什么,而且最好都修在偏僻一些的地方,派人看守。”
“公子,您……”听到了我这个庞大的计划,郑晔不由得给我吓了一大跳。“公子,修建这样的储粮窑,倒是花不了多少时间,只不过耗费不小。而关中沃土,常年丰收,百姓们手里边的余粮是不少。就算是咱们大量收购,价格最多也就是八十钱一石。可问题是,想要把关中之地十数州县所修筑出来的粮仓,都填满,所耗费的巨资和人力,怕是最少也要数十万贯。而且每个储地都要遣人看守的话,所耗费的人力也绝对小不了。”
“何况关中之地,义仓制一直未废,咱们储藏了那么多的粮食,就算是遇上了灾害之年,怕是三年五载也难以售光。”郑晔从经济的角度朝着我苦劝道
听到了这话,本公子这才恍然,何以老李家取下了关中之后可以制霸天下,粮食,怕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而同样,王世充这样的无能之辈之所以能够据有洛阳,傲视群雄,亦是与洛阳周边的那些洛口仓等粮食有着莫大的关系
认为本公子开粮店只是为了做生意,可问题是我能够告诉他真实的原因吗?河北郡、冯翊郡、上洛郡、弘农郡。还有十来个县,如果能够把这些地方都布满粮仓,那么,这些粮食,至少能够救活数十万人,是的,至少是数十万人,熬过将近一年。
而且,有了这么多的粮食,再加上关中沃土,在战争之后,存活下来的百姓,将会更多。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就是要乘着今年和明年两年的时间,能够存储多少粮食,那就拚命存储。
“郑晔……”下定了决定之后,我抬起了头来,双目落在了郑晔那张急迫的脸庞上。“你在府内做事,也将近十年之久,虽然,我才回到府中,不到一年,但是,你觉得我会做徒劳无益之事吗?”
我的话,让郑晔陷入了沉思,旋及,他深吸了一口气,昂起了首来,肯定地答道:“不会。”
“那就按照我的命令去执行,不管有多困难,你都要替我,把粮仓修出来,把它们填满,我不问过程,我需要的只是结果,不要问我为什么,相信,用不了三年的时间,你就会知道原因了。”
“既然公子执意,那小的一定会努力做好,请公子放心。”郑晔没有再说什么,朝着我深深一礼之后,肯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