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面对6万来袭的日军,宋哲元率领第29军仓促防御。
7月31日,**终因寡不敌众,致使京津两地沦陷。之后,日本拟定进一步战略:
第一,沿津浦路进攻,策应对上海、华东等地;
第二,沿平汉路南下,夺取中原,进逼华中、长江;
第三,沿平绥路西进,占领山西,控制整个华北。
日本蓄谋已久,仰仗强大的军事实力,偷袭平津得手,却走向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起抵抗,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立了首功。
平津抗战之前还能勉强抵抗住小鬼子的进攻,可是在七卢沟桥事件后,1937年7月28日爆发南苑之战,中日两军全面交火。日军陆空联合部队向驻守在南苑的29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发起了全面进攻。南苑之战是平津抗战的转折点,这一战,中**队不但折了两员大将: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抗日战场上,最先殉国的两位将军),而且南苑的失守,迫使29 军当晚开始撤离北平。从此,北平和天津开始了八年的沦陷生涯。
南苑之战中29军军训团固守西南角,他们在佟麟阁率教导团赶来增援之前,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923名学生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伤亡十倍于日军。 这些死在肉搏战中的学生兵,都是北平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来投笔从戎的,学兵团的主官,也是原黄埔军校北平分校的学生。他们年轻,尽管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了刺刀。无怪乎当时的北京报纸刊登消息:“29军军事训练团学生兵英勇抗敌,全团覆没,壮哉!”
从战后的情况来看,七七事变的爆发,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日军并未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日军直到20日才做好全面占领平津的军事部署。但是,此事又有必然性,因为地处北平南方咽喉的卢沟桥和宛平县城,一直是日军窥伺的重点。日军多次挑衅,以图控制这个要点。
日军控制宛平,意味着切断北平守军最后一条自己控制的对外交通,此后,北平的中**队无论补给还是调动,都必须在日军的刺刀下仰人鼻息。那样,宋哲元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只在北平部署象征性部队,主力南撤,其实是将北平天津拱手让出。那他这个失去地盘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也就当到头了。要么,依然在北平作“土皇帝” ,条件自然是做日本人的傀儡了。四面无路的29军那时即便想反抗也不会有机会。
当然,以日军的想法,能够制造摩擦,发个声明吓退中国守军是最佳结果,九一八的成功使日军对此很有信心。这也是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二等兵志村菊次郎,10点30分被认为失踪,12点15分归队,此人1944年在缅甸被新一军孙立人部击毙)为由挑起冲突,而丝毫没有收敛意识的原因。日军未作全面战争的准备,不是它不想获得北平天津,而是它认为根本无须兴师动众。
但是,日方后来承认,对29军敢于反抗的思想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