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两百六十四章 训兵练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蜀中的灭亡,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观点罢了!

    要不是诸葛的出现,恐怕刘备根本就不可能获得蜀中,更不可能有三分天下的局面了!

    三国演义里面,“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个人觉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得不够好(为了避免伤害诸葛亮的膜拜者的感情,我所列举都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作法,如有不妥,请指正,或找罗贯中先生理论)。

    我们常常看到,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首先是惯于吩咐。对任何一次大战他都早已谋划到位、胸有成竹,只是调兵遣将,一通吩咐而已,同时结果必然如军师所言;其次是惯用激将法。可能对张飞、关羽这样傲慢的人,激将法比较合适;再次是惯用锦囊妙计。关键时刻不用你思考,只需你拆开锦囊,便知如何干了。

    诸葛亮在辅佐后主时,对任何事,大包大揽,一方面是刘禅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没给刘禅思考、“实践”的机会。而诸葛的对手司马懿也说道了诸葛事必躬亲,并不会久已,后来也正如了司马懿之料!

    诸葛亮习惯了这样的包办代替,尽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毫无益处:

    一是没有引导手下人才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不能使大家对各种思路进行思考、比较、鉴别,大家也就没有“进步提高”,久而久之,易使手下人才成为不会思考、而只会“照办”的“机器人”。不会培养手下人的领导不是好领导,跟上这样的领导,你永远没有提高和进步。

    二是易使手下形成依赖感,凡事都按军师的办,用不着自己想办法。一遇到军师没交待的,就傻眼了。诸葛亮一死,大厦也就虽之倾倒了。这也是中国“能人企业领袖”领导下的企业,为何易主就完蛋的原因。比如我们对海尔的担心,如果张瑞敏退休了,海尔将会怎样?

    三是凡事一人说了算,容易形成个人崇拜和手下的叛逆。手下人没有自己独立思维的,会言听计从、顶礼膜拜;有自己思维的人,自己的思想观点得不到机会去在实践中验证,则会心生叛逆,消极抵抗,如魏延。

    见到魏延的时候诸葛就提出魏延有反骨,诸葛亮怀着报皇叔知遇大恩,匡扶汉室的雄心,第六出祁山北伐,无奈天不假年,在北伐路上一病不起,料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军国大事分别托付给杨仪、费祎、魏延、姜维几个人。命令杨仪、费祎等先领军撤退,魏延、姜维断后。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开始撤军。魏延不甘心北伐就此结束,于是他早一步南归,烧毁栈道希望阻止北伐大军南撤,并重整大军向北进攻。

    魏延、杨仪各自上表刘禅指责对方谋反,刘禅看了两方面的奏折,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向董允、蒋琬询问,两人都力挺杨仪而质疑魏延。杨仪与魏延在对峙于南谷口,杨仪的部将何平更叱责魏延:“诸葛亮尸骨未寒怎么能如此肆意而为”。魏延的部将认为魏延理屈,根本没有士气,军队一哄而散。魏延逃回汉中,后被马岱捕杀,被灭了三族。

    认真读读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

    魏延其实并没有谋反的实力——对方喊几句话,自己的部队就一哄而散,说明魏延的部队并不甘心给魏延卖命,而是听命于成都朝廷。

    魏延也没有谋反的行动——真正的谋反肯定是远远把大军甩在后面,率先返回成都,干掉刘禅再自立为王,哪有烧毁栈道的道理。所以魏延并未谋反,纯粹是过激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公愤,被硬扣上了“反叛”的帽子。

    知道了以上的史实,很多人都为魏延鸣冤,其实他一点都不冤。魏延主张继续北伐,为什么无人响应?魏延上书朝廷,为什么得不到其他大臣支持?魏延与杨仪军对峙,为什么魏延的部队一哄而散?

    表面上看,是魏延在“继续北伐”的问题上固执己见,行为过激,引起各方不满。实际上是他多年治军守边过程中,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经常不给上级面子、动辄欺凌同僚、苛刻对待下属,引得天怒人怨,自己早就种下的恶果。

    张明辉熟知这段历史,蜀中的灭亡与诸葛的独断和不培养下一代人有关系,好好的一个姜维却要在死的时候才想起来,为时晚矣,张明辉作为这一只队伍的最高指挥官,万一哪天出了意外,部队不马上变成了一盘散沙?张明辉可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了必须训练将领们独自应对的能力,杨竟成就很不错!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