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一个规矩就管万年的政治空想家朱元璋身上。老朱借鉴宋朝的经验建立的食盐专卖开中制异常烦琐。首先它并不是直接将盐贩卖给商人,第一步商人需要置办粮草送到边塞指定的地点接济军需。
第二步边塞的官员接收粮草后给商人开出“仓钞”。
第三步商人凭仓钞到盐运司换去盐引(引为食盐的重量单位,每引在不同地点,不同时代有所差异,大概在二百到五百斤之间)。
第四步凭着这些盐引下盐场支盐,盐场把盐引撕下一角。
第五步盐商把盐运到批验所报到,等待盐司检查,此时盐运司再撕下盐引第二角。但此时并不会立刻检查,一般要等到食盐达到规定数量才开始批验,数量是八万五千引。交验货物,缴纳税款后,检验所会撕下第三角。
第六步,盐商按规定把盐运到指定的码头向地方官员报告,完成销售后再撕去第四个角,然后再把盐引上缴户部与原来撕下的三个角拼合。
我得妈啊,真想疯掉了!这是朱植当年阅读有关明朝食盐专卖制度时第一个感受。他为了搞清楚其中每一步骤,整整花了一个小时时间,还特地画了一张示意图。所以直到现在朱植对这一过程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个让人发疯的销售过程,哪里是做买卖,简直就是折磨商人的耐心以及证明挣点钱不容易的道理。因为这一过程即使再理想,没有任何阻碍,也要两年时间。
朱植当年在研究这个万恶的开中制时,曾经拍着桌子痛骂朱元璋混蛋到了极点。他知道,老朱之所以设置如此多的步骤,一是为了支持边防,二是基于对官员道德的极度的信任以及对商人极度的不信任,生怕在此过程中商人偷他们家一两食盐。
结果如何呢?首先一个问题积压盐引,这个弊病是由于国家掌管的盐场生产能力低下,无法即使以食盐兑现拿在商人手中的盐引,积压个十年是轻轻松松的事,有的商人甚至到死也提不了货。
其次,这种每一个步骤都有官员管理的制度,为无数帝国官员提供了“寻租”的条件,商人想快点获得官钞吗,边塞官员说:你得意思意思!商人想快点获得盐引吗?盐运司说:你得打点打点!商人想在盐场获得质量好点盐吗?盐场官员说:你得给点好处!商人想快点通过检验所吗?检验官员说:那就看你会不会做了。
任何一点都会卡你,想快想好必须贿赂,不给贿赂可以啊,时间上的拖沓会逼得压着本金的商人只想上吊。这层层盘剥下来,除非商人有雄厚的实力经营大规模的食盐,否则只能做亏本买卖。
最后,反过来必然造成私盐横行,导致食盐专卖制度无利可图。
食盐专卖就是一个专制政权下效率低下,官员寻租,扼杀经济活力的典型黑洞。帝国政府在处理盐商事务时,从来没有宣布过一项普遍性政策和指导性方针。具体的办法全部由各个官员单独制定。
虽然官员要同商人进行各种贸易,但他们从来不认为官府和商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他们看来,国家高高在上,凌驾于契约关系之上,每个国民都有为其服务的义务。
整个开中制食盐专卖又是朱元璋一手缔造的一个混蛋透顶的反经济行为,它不但违反了经济流通中运转速度的基本规律,还成为了好心办坏事的典型做法。
这个卖私盐的义气汉子倒给了朱植一些启发,能不能对开中制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它成为辽东经济的增长点呢?朱植想了想道:“你说的可是实话,卖给你盐的老灶户是什么人?”
钱贯扑通跪倒道:“殿下,小民说的千真万确。要治罪就治小民好了,打死我也不会连累他的。”
朱植笑着道:“起来吧,本王什么时候说要治你的罪了?本王也对这盐引积压的问题伤透了脑筋。你看不如这样,你去把老灶户请来,本王想跟你们商量商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放心,本王说到做到,你不用怕连累了老灶户。”
杨荣看着钱贯将信将疑的样子,道:“张兄弟,你无须担心,我们王爷金枝玉叶,难道还骗你不成?”
钱贯咬咬牙道:“好,我去请老卫,殿下不怕我一去不返?”
朱植哈哈大笑:“既然你能信得过本王,本王又岂有信不过你之理?”钱贯又磕了个头起身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