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魏云、茅适、赵启明四人坐在圈椅中,看着台上的杨威,静静听取报告。
书面报告已经誊抄之后送到了四人手中,但仍旧需要杨威亲自讲解,对报告中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进行问答。
“下官认为,以我师兵力要击败日本十万大军是很正常的。”杨威说道。
关于明军和日本军的战斗力对比,保守认为可以做到一比十。
先是明军的火器配比率高。
其次是日本还在用火绳枪,击率只有明军燧枪的三分之一,射度也是明军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在日军一轮齐射的时间里,明军已经可以进行三轮齐射了。
考虑到日本士兵绝大部分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民兵,所以射上的优势将被凸显得更为直观。而且他们的士气不可能比得上整日操训接受洗脑的大明士兵。
再加上组织模式、火炮的影响力加成、后勤补给、单兵素质……要击败日军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要占领整个日本恐怕非五十万大军,近百年时间不可。”杨威道:“自从幕府布一国一城令之后,日本各藩只有一座城池,十分容易攻破。但攻破城池之后,进行统治是个难题。加上日本的‘一揆’传统,我军必须做好应对大规模变乱的准备。
“日本的儒学被称为朱子学,如今还没有走出寺院,不像朝鲜具备王化基础。
“日本的武士还有战国余性,对‘下克上’丝毫不以为耻。而其民性凉薄,即便我朝厚养之,也未必能改其风俗。
“最后,日本四岛的产出还不值得五十万大军消耗的军资。”杨威先列出了对于大明的不利影响。
陈德等人早就考虑过这些问题。并且很赞同杨威的分析。如果从驻朝军方的角度来看,打下日本是很吃亏并且冒险的事,能打开日本的贸易就已经足够了。
“下官建议,仿照圣天子的北伐攻略,将日本工作分成四到五个阶段来完成,可能更加合适。”杨威挂出了一张大开面的宣纸。上面写着自己划定的攻略阶段。
“第一阶段,在九州、中国(日本中国)等地区联络亲明反幕的大明,建立据点,开通商路,移驻军队,培植我朝在日本的先锋军。就如我军目前在对马藩和长州藩所为,只要进一步将他们绑上我朝的战车,第一阶段的任务就能宣告成功。
“第二阶段,利用日本幕藩之间的矛盾。重新挑起内乱,将日本拖入战国时代,以便我军纵横捭阖,获取日本的金属、木材,以及人力资源。届时,我军当作为参谋提供战术意见,但作战主力应该是日本人,只有在关键战役中我们才能出手相助。
“第三阶段。从朝鲜和江浙沿海移民日本,加快王化度。下官不知朝鲜是如何进行的。但在日本完全可以采用‘和出汉入’的政策,将日本人力移到海西、台湾、澳洲等地,而以汉人耕植日本土地。
“第四阶段,需要朝廷文官进行调度。即以粮食和军火为出口商品,诱使日本诸国种植桑树,养蚕抽丝。尤其是九州岛为日本南方。气候与我朝徽浙相近,完全可以尝试推广。
“蚕桑可以充分使用女子劳力,从而让更多男子参军,由此保证了九州等地大名的兵源充沛,也保证了他们对我军的依赖。
“第五阶段下官没有写。总而言之便是步步蚕食,建立明人村社、城镇,最终成为此间主人。”
杨威将四个阶段具体实施方式罗列出来,让陈德等人无不赞赏。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6军参谋总部的总体纲要进行了充实,以及时间表的制定,却没有一丝半点违背纲要的地方,不至于让大都督府觉得陈德又在擅作主张。
其次便是对日本国情的深入和广博。日本人养蚕也足有千年历史,对这种生产方式并不陌生。只是因为地少人多,土地需要用来种植庄稼,所以不可能像大明那样大量生产蚕丝。如果大明能够用粮食进行调剂,九州各大明多半是愿意用蚕丝换取粮食的。
诚如杨威所言,这关系到他们的兵源多寡。
而兵源多寡则决定了大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及地盘大小。
“种种举措皆不违背其国情风俗,可嘉!”赵启明先认可道。
“如此我军也就没有大的作战任务了。”茅适有些失落:“不过这也好,用朝鲜兵打仗实在太让人心惊胆战。”
生怕随时倒戈。
陈德看了看魏云,没有对杨威的日本攻略计划提出意见,只是对魏云道:“这种人才应该调到我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