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绿瓦转经轮,菩提树下有缘人。
蒲钦梦中惊见病和尚,不请自来的进入自家屋子中,早已从梦中惊醒。
醒来的蒲钦,还未来得及走进内室,紧接着就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此人就是蒲松龄,也开始了穷难交加的困苦岁月,仿佛要修行够如此多的劫难,才可以脱离苦海,如同苦行僧度的佛性。
“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钦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不知是梦境为真,还是深入梦境。
很多人都知晓蒲松龄的聊斋,却不曾知晓,当初书稿初成的时候,竟无力付栉刻版,也很少有人知晓蒲松龄旧时结交的好友之中,清初大文豪比比皆是,王士祯为《聊斋志异》留下的题诗恰如其名: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最让人惊奇的却是,蒲松龄七十二岁病卒之日,恰门前走过一列云游僧侣,领先以为僧侣手持法--轮,后跟众人全部手捧莲花,似乎是迎接某人的尊驾,香粉踏花铺道,柳枝沾水清风,这一列云游僧侣不知道从何而来,而不知从何而往,正巧在此时经过蒲松龄的居所。
蒲松龄病床上躺了三天的身子,忽然醒转对身边的人,竟然道了声佛号道:“度鬼唱之音,宣狐道之殇,接我的人已经到了,转世沉念七十载,是时候回去了!”话毕病床之上闭目而逝,在场众人此时恰听到一声如轰天钟鸣般的梵音佛唱。
正是“佛门何必有金塔,心中自然有苍生。”
离渊向众人将这病和尚的事情细细道来,元智普法两位禅师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丰虚道长也是颇有几分相信,毕竟他们这些空门之人,心性空灵无物,比不得常人内心纷杂多变。
其实这故事是离渊讲出来的,不过他本人并不是过于信服,总觉得太过于巧合了,蒲松龄本该是生命最后,才了悟自身这一生,是为佛念轮转而来,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一辈子这么不得志。
苦行僧转世,或许是鬼怪大师蒲松龄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这样说应该也并无人怀疑不认可,离渊将这故事讲完,四人也正好到了那竹轩居的前面,离渊亲自为三人捧来一套紫砂茶具,竹轩居在正阳的南边小屋中,是原本设计的茶舍,当初建立竹轩居的时候,也是一位文人爱茶之士操刀设计。
离渊亲自烹茶焚香,杭州法林寺的“香林茶”与武夷山的“大红袍”等都属于佛茶的一种,极受佛教僧侣喜爱,毕竟无论炮制还是翻炒都是出自名山大川的香茶,档次自是差不了多少。
最初的“佛茶”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佛国普陀山,到如今最出名的香茶却是成了武夷山的大红袍。当初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庙宇林立,僧侣众多,香火十分旺盛。起始,佛众们在诵经拜佛之余,采摘普陀山周围的野山茶,在锅里炒制成卷曲形干茶,相互间作为一种礼品赠送。因其形状特别,香气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喝入口中,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故称为“仙茶”。
僧侣之间会友交流佛事,喜欢用“仙茶”招待客人,平时品饮,更是离不开一杯香气浓醇的“仙茶”。渐渐朝香的信徒也兴起以喝“仙茶”为荣事,去普陀山拜佛之后带“仙茶”回家贡于佛像前。僧侣品茶先敬佛后敬客,又因“仙茶”产于佛国普陀山,便把“仙茶”改叫为“佛茶”。
离渊请两位禅师喝茶的过程,期间丰虚道长兴趣显得很不错,当着离渊的面,与元智禅师谈论起了风水秘法,明眼人一看,自然是知晓丰虚道长的用意,还不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离渊在二人的谈论中得到了不少的秘法感悟。
原本对于一些秘法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