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洛,大梁之国都,自大梁受北齐所迫南迁,在此建都已有百年,城池虽然房屋鳞立,行人如炽,可是除了远远近近的一些酒楼、以及远处勋臣功将们的府邸,所有的房屋几乎没有超过两丈高的,眺目望去,远处一片日光余晖处那片金碧辉煌的建筑自然便是皇城了。
时至正月,京都的热闹绝非偏远小城可比,举国的才子墨客在此齐聚,商人富户更是摩肩擦踵,甚至不乏黄头发蓝眼睛的传教士出现在街头巷尾。
皇城之内歌舞之声不绝于耳,朝臣不停出入与宫门之间,显然刚刚结束了早朝。
大殿之中,皇袍老者立与金碧辉煌的御书房之内,静静的观赏着面前一副字,左右宫娥垂首而立连呼吸都微不可闻。
洁白宣纸上,只书一首小诗:
金戈铁马震边关,守域攻城血浸衫。旧赋新词轮换作,谁怜白骨乱蒿边。
赵闲写下此诗,只是讽刺当时在场的众多才子,可却没想到这首诗在沈凌山眼里,则是讽刺大梁现在的情况。
大梁是文人的天下,因为大梁是读书人撑起来的,各路军队中执掌赏罚的监军,皆是辅国堂之人,由皇帝亲自派遣监视各地兵马的调动,必要之时可行使主帅权职指挥军队。
文人自认以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处处想着百姓。
可那些为了不伤害帮北齐攻城的暴民,便赔上整只军队的将军士兵,有谁去怜悯?
沈凌山曾经出任金陵城的都指挥使,手下三万将士血战至八百人,在穷途末路之际依仗武艺拼死刺杀了敌军主将雷克敌,才一战成名有了今天的地位。
可正如赵闲所说,他并没有什么好自豪的,他本可踞城而守轻易挡住北齐,可是他能守吗?
地下跪拜一人,红袍白须脸色沉稳,正是大梁的兵部尚书沈凌山,垂首而立静静等待着。
“好字。”稍许,皇袍老者微微抬目,并没有评价这副字的内容,看向跪拜在地上的沈凌山,轻声道:“沈爱卿,你代朕巡视江南寻来这副好字,朕大为欢喜。”
梁帝微微招手,旁边内侍便收起了字卷,静静退向一边。
只提字,不提文。
沈凌山额头慢慢流下一丝冷汗,略微思索,叩首朗声道:“大梁国泰民安,各地文风甚重乃是大梁之福,此副字卷是常州一名为赵闲的铁匠所书,老臣见其这手字写的颇好便带回来请陛下一观,只可惜此子仅文笔出众见识却颇为肤浅,算不上大才,行军打仗更是一窍不通,念其年幼无知,陛下莫要当真才是。”
沈凌山额头触地,态度谦卑,静静等待着梁帝的反应。
梁帝微微点头,轻赞道:“竟然只是一铁匠,常州的文风当真鼎盛,此子能写出这首好字,也算是铁匠里面文采最好的。”
梁帝开口一笑,沈凌山立刻躬身,符合笑道:“陛下所言极是,此子恐怕也是文人中铁打的最好的。”
“哈哈哈…”梁帝和沈凌山皆是开怀一笑,旁边宫娥嘴角也透出一丝笑意。
铁匠里文采最好,文人里打铁最棒,此人还真会投机取巧,这能算什么真本事。
沈凌山擦擦额头的冷汗,正想告退,殿外远远却传来内侍的高呼:
“报!天佑大梁,边关大捷!金陵大捷!报!天佑大梁,边关大捷…”
一声声由远及近,周边宫娥接转头观望,眼中露出一丝喜意。
梁帝猛然起身,眼中此时才露出真正的喜色:“快快呈上来。”
沈凌山眼中透着一丝意外,见此忙行至进来的内侍身前接过公文,心中好奇却不敢拆开,恭恭敬敬的递到了梁帝面前。
一个老太监连忙接过,在梁帝的示意下,小心翼翼的拆开纸封,露出一丝欢喜,用公鸭嗓子念道:“北齐贼将雷克沙与除夕之夜率两万兵马突袭金陵,微臣率金陵全城军民固守,岳平阳岳都督之子岳季恒携三千部众出城阻截,无奈敌军势威死丧过半退败,此城危急存亡之际,诚蒙圣上之威,恢弘志士之气,军中突杀出一小将,携四百步卒冲进北齐阵中,单枪匹马亲手击伤敌将雷克沙与石元,叫阵数番无人能挡,所携步卒接连战死无一人后退,在千钧一发之际援军及时赶到,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