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拒绝后,清廷连下三道圣旨,要求袁世凯立即挂帅,到十月五日,袁世凯便宣布挂帅,出山担任北洋军统帅。
随后清廷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认为李天成是一块硬骨头,需要长期军事斗争方可彻底剿灭振国军,而新生的武昌革命军和四川等地的暴民起义军,则是相对弱小的势力,清廷如果用重兵攻打振国军,那其它各省的弱势革命军,很快便会如振国军一般,渐渐成长为强势力量,所以载沣和隆裕太后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柿子要检软的捏,于是做出了分兵攻打武昌的决议,以图快速浇灭革命的火种,将武昌起义扼杀于萌芽之中。
袁世凯刚刚挂帅,便根据清廷的决议,立即调集原驻北京仰山洼的陆军第一镇和京城禁卫军,和驻天津的陆军第四镇,驻山东的陆军第五镇,外加河南的第四混成协组成三军,第一军军统为荫昌,第二军军统为冯国璋,第三军军统为载涛,三军紧急调拨,朝汉口方向开进。
其中的第五镇和河南混成协等清兵,原本是刚刚集结到苏南常州、南通和宜兴等地的部队,这次武昌起义突然爆发,还未站稳脚跟的清兵便立即接到了调令,调转方向朝武汉进发,对振国军所做的前期军事准备变得毫无意义。
清兵大部离开之后,驻扎在常州、无锡、湖州等地的振国军第一、二、三师顿时压力大减,双方兵力对比原本为清兵五万多人,振国军三万人,清兵还准备继续增兵,而此时清兵陆续离开的部队有两万多人,只留下了宜兴一部四千人,镇江一部一万五千人,其余在南京等地。
其中镇江一部为第九镇新军七千人,旧军八千人,由江宁将军铁良和江南提督张勋领兵,在清兵的精锐部队离开之后,铁良和张勋放弃了此前频频发动小规模挑衅的进攻姿态,只得采取了防守态势,自动收缩阵地,严防振国军转守为攻,突然发动进攻。
振国军自浙江大捷之后,整编完成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三师童保暄部驻扎在金华、衢州等地,第一师马朝云部驻扎在湖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地,第二师黎云龙部驻扎在常州、江阴、无锡等地,第四师路羽铮部负责浙南、浙东等地防区。
而此时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征兵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李天成准备让原清兵旧军组成的第四师随后也参加到前线战斗之中,而准备继续征收两个师的预备役部队,以借势迅速扩充军队规模,应对未来局势的发展,有了抢劫回来的小鬼子的黄金作保障,军需和军饷问题暂时已无障碍。
到十月七号时,清兵赶赴武昌的三个军在汉口北部集结完毕,展开了对武昌起义军的进攻,武昌起义军此时已成为民军,湖北军政府此前宣告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号召各省起义响应。
民军随后也派人联络了上海军政府,要求军政府在军事上给予民军帮助,李天成原则上同意向民军提供帮助,以军事行动作为牵制,缓解民军的军事压力。
李天成此时已派人去南京和镇江等地游说,逃至镇江成立了临时抚衙的江苏巡抚程德全成了重要的争取对象,程德全是相对开明的人士,曾经在武昌起义之后,参与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立即实行宪政,武昌起义之后,程德全最后响应了起义,成为江苏都督。
而铁良和张勋等顽固派势力将成为最大的障碍,历史上他们曾经组织清兵奋力抵抗浙江和上海联军的进攻,但他们二人手下的部分将官也存在革命倾向,可以设法争取过来,在其内部发动兵变。
于此振国军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展开了具体行动,而清廷随后却突然派人到上海,想要和李天成达成所谓的停火协议,李天成当然不会上当,此时清廷是不得已而想要与自己讲和,待平定了武昌民军之后,他们的矛头会重新指向自己。
被上海军政府严词拒绝之后,清政府只得严令江苏和安徽两省做好准备,防范振国军的进攻,从振国军的动向来看,一场大风雨即将来临。
ps:今天下午开始要上一周首页强推,这周兄弟们帮忙顶一顶啊!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