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升官后,比较开心,也知道这次李烨出京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姐姐,不过已经没有时间跟李烨道贺了,因为科举考试已经开始了。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填写内容,有点像今天的填空题。
各地举子考试后,便是阅卷录取工作,一般说来发榜的时间大约在科举考试后的十天左右,由于进士可是国家机构官吏的重要来源,所以进士科的发榜成为国家大事,发榜的地点在礼部的东墙,榜文用黄纸写在黄纸上,所以后来的金榜题名说的就是如此。但是进士高中的也就是二三十人,对于拥有千余人的天下举子来说,可谓是凤毛麟角。
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的人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得受恩仪式,其中包括向主考官登科拜谢,参谒宰相,及第得举子们在谢恩和过堂后,还有多次得宴会和应酬,如打下大相识,闻喜、看佛牙等名目,其中曲江宴国模最大。
此后还有“雁塔题名”活动,新科进士一同到慈恩寺大雁塔前,选出同年中的书法高手,把同榜进士得姓名、籍贯一一刻在碑石上,并且留于寺中。雁塔题名既是举子登科后仪式的高潮,也是仪式的最后程序,接下来新考中的进士们经过礼部考试,只要是及格就能授予不同的官职了。
唐末时期,即使是考中的举子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好的官职,一般都是外放到各地的县衙中,从六七品的县令做起,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等到爬到宰相的位置,如果没有一些好运气,也差不多可以入土为安了。
唐代科举一般一年举行一次,考试的时间一般在年底或者年初正月、二月,考试的地点在礼部的贡院,也就是礼部的南院,通常考试的时间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就一天的时间,比明清的八股文考试要轻松多了,但是难度更大。不过,唐代的科举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就是可以随意的走动,甚至可以交谈,也不知道成绩怎么算。
李烨一早把罗隐、敬翔和温谦送进贡院中,由于李烨知道罗隐十上不第,所以李烨并没有对罗隐这次是否能考中进士抱有什么信心,更多的是罗隐不第之后的去留问题。李烨希望罗隐在科举考试不第之后,选择跟随自己去登州,在哪里李烨给罗隐找一个录事的小官先做,等以后有机会再把罗隐提上来,不过罗隐的性格让李烨十分担心,不一定会答应李烨的邀请。
至于敬翔和温谦,李烨到没有什么多做考虑,感觉他们考中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唐末考场的黑暗,李烨见多了,没有人脉、没有疏通,想榜上提名谈何容易。
傍晚,罗隐、敬翔和温谦从贡院出来,李烨本想询问一下考试的情况,谁知一些举子看见罗隐,硬是要邀请罗隐几人去酒楼喝酒,李烨只好一个人返回府中。
一连几天,罗隐、敬翔和温谦都在外面与举子喝酒取乐,等待发榜的时间,李烨问罗隐、敬翔和温谦考试情况的心事也就淡了。一直到乾符二年二月六日,皇榜公布出来,罗隐、敬翔和温谦果然名落孙山,垂头丧气的返回府中,闷闷不乐。
科举高中的举子毕竟是少数,一旦榜上有名便写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桂在蟾宫不可攀,功成业熟也何难;今朝折得东归去,共与乡闾年少看。
诗中衣锦还乡,夸耀与张扬之态溢于言表。举子凭着娴熟的技艺轻松摘取,并在乡亲面前显耀,其骄傲之态、自得之情,活灵活现。
中举只是开始,有许多士人科举及第后仍为一介布衣,甚至于有出身十余年未获朝廷俸禄者。基于上述的缘故,不少举子在登第后仍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平静对待的态度。可能是罗隐早已经知道自己会不第,并没有多少沮丧,反而敬翔愁容满面,闷闷不乐。温谦倒是有着一颗平常心,见罗隐和敬翔都没有考中,自己不第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