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怒火。
为什么,难道黄巢注定与科考无缘吗?据后来的史料记载,黄巢只是粗通笔墨,如何这些都是事实的话,黄巢落榜就没有什么奇怪了。也不知道是黄巢真的不是考试这块料,还是如史学家所说的粗通笔墨,反正黄巢是没有考上,本来,如果黄巢心态还算正常的话,黄巢应该洗洗回家睡觉,回家继续苦读,然后选择明年再来长安继续科考,一直到考上为止。
如果实在对科举已经失望透顶,就回去继续做老本行:贩私盐,也许黄巢的下一代、下一代一定有机会能够考取。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怪社会,应该从自身找问题,但是黄巢认为自己比别人努力、比别人聪明,为什么别人都考中了,偏偏自己就落榜了,黄巢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
这回黄巢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自己考不上的原因是科举黑幕、朝廷腐败,自己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总而言之怪不得黄巢,一切都是大唐朝廷的错。
当然,大唐科举没有考上的才子多的去了,像李白压根就没有科考,照样叫高力士给自己脱靴。而另一位诗人孟浩然也考了,但没有中,没有了官场的束缚与拖累,孟浩然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什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寄情于山水,平淡中见奇韵,最终成为一代山水田园诗人。
还有罗隐,少年时已经名满天下,可是就是考不上,但是罗隐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人生的另一条路,有许许多多像黄巢一样的举子都在科举的道路上摔倒,然后再爬起继续奋斗,或者寻找另外一条出路。
黄巢同学没有考中,后果相当的严重,黄巢满腔怒火、分外气氛,黄巢要把自己的愤怒全部强加给长安城内所有的大大小小官员,是他们将黄巢的美梦击碎、将希望扼杀在襁褓中。
黄巢决定离开这个让自己伤心欲绝的地方,从这一刻起,世上再也没有了读书的黄巢,留下的只是满腔怒火的江湖沦落人。黄巢同学在黑暗中摸索,同样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条光芒万丈的道路,那就是起兵推翻万恶的唐王朝。
这时候,黄巢还不知道自己的路将要如何走下去,自己不科考,还能够做些什么,真的回去贩卖私盐吗?黄巢当然不会甘心,但黄巢坚信路在自己的脚下,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当命运关上科考的大门时,同时给黄巢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一个远比走仕途和贩卖私盐更加危险百倍,却有获利丰厚的机会,总有一天从阳关大道上会再次走来,带着五彩的云彩。
也许黄巢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会就这样离开长安,一去不复返,黄巢留下了一生中的第二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霸气,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长安,今天离开,不能代表今后就不会回来,总有一天,会用另一种方式让你俯首帖耳。黄巢走出长安的时候,注定从此走进波澜壮阔、腥风血雨的晚唐历史。
当年,唐太宗开科举,站在长安城楼上时,看见滚滚科考才子从城门口鱼贯而入的时候,不无感慨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二百年后的大唐,因为遗落了一个才子,没有录取,后果相当严重。就在这一刻,黄巢与大唐已经是不死不休,只能有一个站到最后。
古代有两种人最危险,第一种是读书后失败的人,比如洪秀全等,第二种是成功贩卖私盐的人,比如张士诚、钱镠等,而黄巢是兼两者于一身。
没有资料显示黄巢与王仙芝一起预谋过起义,但是可以肯定黄巢与王仙芝早就认识,而且一定知道王仙芝前期策划的事情,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王仙芝起义前一定拉拢过黄巢,黄巢是不是准备待价而沽,还是在等待机会就不得而知了,从黄巢准备起义到王仙芝主动与黄巢回合,不难发现他们早有计划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