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一样,颇有一种成就感。
就在李烨快要发疯的时候,救星终于从天而降,“你们俩还在这里磨蹭啊,时辰已经到了,快准备亲迎”,门外的向岩等了快一个时辰,见李烨还没有露面,终于等不下去了,冲进来给李烨解围。
“大慈大悲的活菩萨,你终于来了”,李烨就像看见了亲人一样,一个箭步窜到向岩的面前道:“好了,全好了,快去亲迎吧”。
“夫君,你的帽子还没有带”,李烨刚出门,杨悦岚便发现桌子上还有一顶幞头,赶紧追了出来。
这时,门外的迎亲队伍见李烨从屋内出来,便吹吹打打、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李烨跨着一匹枣红马,身后吹鼓手就有几十名,彩礼倒是不用带了,该给的早就给了,不会等到结婚的一天,抬着一大堆的彩礼上门迎亲,那是明清以后的风俗了。
迎亲的队伍绕过龙头山,向北不到五百米便到了萧艳艳的住处。这时,奚人在萧艳艳房子周围搭建的帐篷,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见李烨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的走来,送亲的奚人全部围拢过来,向李烨讨要吉利钱,虽然李烨早有准备,一把一把的铜钱和喜糖洒将出去,让勉强在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帮助下挤出一条小道来到萧艳艳的门口。
送亲的奚人在萧艳艳的门口,摆放了酒食、牛、羊、猪、犬、鸡(均熟食),给迎亲的人食用。
好在奚人没有中原迎亲时做智力题和体能测试的习惯,但是“入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开门利是”是万万少不了的。
这时候,李烨身边的几个彪形大汉就派不上用场了,看着从屋内伸出来嫩藕一般的玉臂,李烨怎么能忍心扫了她们的兴致。李烨将事先封好的“开门利是”递给几只柔荑上,“几位娘子,请行一个方便,让某进去吧”,李烨可不会怠慢了门后几个小娘子。
这“开门利是”并不是全部给这几个娘子的,几个娘子拿出一些,然后送给李烨身边的迎亲人,名为“茶点金”。
这时,房门一开,几个穿戴奚人服饰的女子站在门内,引着李烨往房间里走。屋内正中央坐着一个年长的女子,正是时瑟的妻子纪氏,有婢女端上一只盘子,上面摆着一盘奶酪和一杯水酒,这是主人招待新郎的食物。
李烨吃过奶酪、喝过水酒,向纪氏行拜奥礼。礼毕后,萧艳艳才由房间里走出来,只见萧艳艳头梳蝶形双环髻,双环以金簪插定,留四尖巧额,额上发饰有云形花钿,扎红色发带,带头飘于脑后,花式耳铛,修眉细目,隆鼻小口,面形丰满。黄色大袖长衫,左衽直领,领连如意形云肩,腰束绿带,红蔽膝,红色大带,浅粉红曳地裙,披绿色披帛。
萧艳艳缓缓走到纪氏的面前,拜见纪氏,纪氏送萧艳艳酒食,萧艳艳饮离别酒后向纪氏哭别,奚人的婚礼到此才刚刚进行到一半。
李烨挽着萧艳艳的柔荑走出房间,因为奚人也是马背上的民族,并没有婚车接送的风俗。李烨将萧艳艳扶上自己刚才骑乘的马匹上,牵着缰绳,带着新娘往回走,送亲的队伍也跟着李烨和萧艳艳一起往回走。
当萧艳艳来到李烨刚刚建好的住所前,李烨将马背上的萧艳艳扶下马,这时送亲的奚人会在门坎前置一马鞍,萧艳艳必须从马鞍子上跨过,方可进入住所。
奚人是游牧马背民族,经常以马代步,所以萧艳艳进夫家门从马鞍上跨过,肯定与“马”有关。奚人婚俗中的“置马鞍于道使皇后跨过”这一内容被后来的东北地区汉族人所沿袭。
如《锦县志·婚礼》载:“新妇到门出轿时,婿家以幼女二人持宝瓶授新妇左右抱,瓶中实以米,并纳金银少许,以赤绳连系之。红氍布地,新妇行其上,娶送亲之女眷左右扶掖之。庭前备香烛,设天地位,或婿与新妇同拜,或婿拜而新妇立其后。拜毕,婿先入房,新妇随入。置马鞍于门限,覆以红氍,新妇越鞍而入。盖俗尚假借避坎限之名(俗呼阈为坎),使凭鞍而过,取平安之义”。由上,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北地区的汉人虽沿袭了奚人、契丹人新娘子过门坎先跨马鞍的习俗,但二者的涵义已经不同,前者与游牧骑“马”有关,而后者则是取“凭鞍”之谐音吉语“平安”之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