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你二人各带五百名步兵,分立与太平桥左右两侧,掩护中军,不得有误”
高思继、高思祥兴奋的出列道:“诺”。
“张天成听令,命你率领五百骑兵在阵后待命,随时出击”
“诺”
“李忠士听令,命你率领一千步兵镇守太平桥,不得有误”
“诺”
“本帅与敬司马亲率护卫在阵中为各位擂鼓助威,闻鼓则进、鸣金则退,违令者斩”
调配完军队,李烨站到点将台前,双臂高高举起大声的鼓舞道:“此战必胜、必胜……”。
“必胜、必胜、必胜……”
喊声响彻校场,震耳欲聋直冲云霄,士气旺盛、军心可用,这是一支真正的强军,威武雄壮之师,让人热血沸腾、惊天地泣鬼神。
一列列将士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军营,杀气扑面而来,让人胆寒。敬翔眯缝着双眼道:“李帅,此战不足为虑,所虑着是此战之后起义军的反应,如果起义军想围困临沂,遏制粮道,接应沂蒙山中的庞勋叛军,起义军今后的攻击重点必然会转移到太平镇,李帅不得不慎重”。
三千正规军对付不了一万起义军,那才是真正的笑话,李烨和敬翔担心的问题都是此战之后的影响。起义军现在不重视太平镇,不代表此战之后不会重视太平镇,三十万起义军只要有五万精锐,加上正确的指挥,都不是李烨三千士兵能够阻挡的,敌强我弱的局面必然会发生,李烨可没有指望躲在临沂城中的宋威会伸出援助之手。
李烨与敬翔对视了一眼道:“此战之后,战场的重心也许会偏移到费县,只要宋威还以大局为重,就不会白白浪费大好的机会”。
敬翔与李烨相视一笑道:“李帅言之有理,三十万起义军并不可怕,只要断其粮道,十日之后起义军必然溃散,到时李帅手上又多了二三十万流民,真是可喜可贺”。敬翔早就给李烨制订了一套详细的作战方案,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偷袭费县,断其起义军粮道,三十万起义军无粮必乱,一战可名震天下。中策是水淹起义军,消灭起义军主力,与临沂官军里应外合夹击起义军,一战之后声名远播。下策则是死守太平镇,只要不让沂蒙山中庞勋叛军与起义军汇合,等到四面藩镇大军合围之时,就是李烨功成名就之日。下策死守太平镇,损兵折将不说,能不能守住都是问题,指望这时宋威能救李烨,无疑是痴人说梦。上策和中策都要宋威从旁协助,李烨一人无法完成,这时候指望宋威是否从临沂出兵,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只能希望宋威见财起意,出兵争抢胜利的果实,看起来也是很不靠谱的事情。
与敬翔真正考虑了几天,最后把上策和中策揉合在一起实施,希望宋威能够看见最大的利益,才会放弃对于李烨的戒心和提防之心。
李烨和宋威的事情,让敬翔一开始实在想不通,一个节度使为什么总是跟李烨做对,好像看不到李烨倒霉就不舒服似的。李烨只好把自己为什么与宋威不和的原因告诉敬翔,让敬翔对宋威的人品更加鄙视,也许宋威知道后会找李烨拼命。
三十万起义军中有多少是真正想造反的百姓,十分有其一就不错了,李烨和敬翔已经在考虑大战后,这些被起义军裹挟的流民的出路。三十万流民就是三十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加上即墨城外三十万流民,李烨需要准备六十万份粮食,想到这些事情都让李烨头疼,不然李烨也不会冒险把手升到沂水县。
李烨叹了一口气道:“六十万张嘴,没有百万石粮食的储备,根本熬不过今年的冬天,真希望今年的不是很冷,来的晚一些”。
敬翔只看见了六十万流民对于李烨今后的意义,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流民的生存状况,也许这就是李烨和敬翔之间的差别。为了六十万流民,李烨去打劫沂水县,在辽东半岛赶制十艘千石商船,准备从江南运送稻米。
打劫沂水县的想法竟然得到了敬翔大力的支持,敬翔站在李烨的身边,小声的说道:“沂水县传来消息,沂蒙山中的庞勋叛军好像已经在行动了,县城里大概有四五十万石稻米,而且周围的村镇中也隐匿着不少稻米,足够六十万流民支持到秋粮收获季节,现在就看庞勋叛军在沂水县的声势造的大不大了,不如我们帮他们加一把火,让这把火烧的更加旺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