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烨抛给宋威的橄榄枝,也是宋威唯一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宋威知道李烨手上还有五六万起义军降卒没有安置,这些人中挑选一万名新兵还是有可能很快剿灭吴楠叛军的。
李烨这是在逼宋威表态,五千降卒被王家逼反了,王家虽然没有说,并不表示宋威就不清楚,如果当时宋威答应李烨的请求,就不可能有五千起义军降卒投靠吴楠的事情发生,也就不会出现吴楠叛军肆虐沂州、密州的事情。李烨没有说,宋威也不想说,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李烨愿意出兵,因为手中的兵力不够,整编起义军降卒也是最好最快的办法,如果宋威还不同意的话,宋威真的不敢想像会是什么后果了。
宋威不想让李烨乘机做大,如果同意李烨整编起义军降卒,也就意味着宋威同意了李烨安置起义军的提议。宋威还在犹豫,有人逼着宋威下了决心,黄巢带领着八万起义军逼近了太平镇,起义军也听说了吴楠在沂州和密州的事情,准备大举东进与吴楠汇合。
这时候的起义军也慌了,原本偷袭费县的官军被起义军发现,偷袭变成了强攻。王敬武三千人马和齐克让八千人马合兵一处,围困住起义军费县十万人马,商君长多次与官军交战,胜少败多不得不龟缩在费县,等待着救援。
费县是起义军的粮仓,费县被围,意味着粮草中断,起义军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回师救援的话,也就意味着这场战斗彻底的失败,天晓得临沂的宋威、太平镇的李烨会不会掩杀过来,将起义军团团围住在费县。当听到吴楠的消息后,王仙芝和黄巢决定最后一搏,如果打败李烨,也就意味着打通了与吴楠的联系,沂水县的粮草就会解决起义军当前的危机,而且能够反败为胜。
当听到黄巢率领八万起义军逼近太平镇的时候,宋威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临沂城下的起义军已经不到七万,只要李烨能够拖住黄巢,这场战斗自己就胜利了。宋威暂时放弃了对李烨的敌视,不仅给李烨送来了大批粮草,而且还同意李烨安置整编起义军,唯一的要求就是李烨拖住黄巢,最好能顺手消灭吴楠的叛军。
五万多降卒一直在整编之中,留下一万五千名二十岁上下的起义军降卒,其余的全部送回即墨。有了宋威的命令,李烨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训练、武装这些士兵,想一下子打造成精兵是不可能了,组建成强大的防御阵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五百名精兵被安插到降卒之中,葛从周和霍存被秘密的调回太平镇安抚降卒,剩下的降卒在阿布思利的带领下,在沂州和密州一带假扮吴楠的叛军,掩护从沂水县打劫来的粮草送往即墨。
黄巢吸取了上两次起义军失败的经验,在沂水河畔重新安营扎寨,小心翼翼的寻找李烨的破绽。这时候的沂河不再水涓涓细流的小河,已经便成了一条宽约三四百米的大河,双方围绕着太平桥进行了一系列的摩擦,都在有限度的试探着双方的实力。
黄巢并不急于进攻,太平镇的背后就是沂水县,黄巢不相信李烨能够心无旁骛的镇守太平镇,而不顾及背后的吴楠,只要李烨一旦落处破绽,就是黄巢进攻李烨最好的机会。当然,黄巢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一直在等待时机,给李烨有了喘息的机会。黄巢虽然多方面了解了许多李烨的情况,但是从内心里从来不认为李烨能够阻挡住自己八万大军,之所以没有马上进攻,只是想在不消耗自己的实力情况下把李烨一举歼灭。
李烨也不想尽快与黄巢发生大战,天时对李烨不利,人和对李烨也不利,就是最后的地利也不站在李烨这边,李烨当然不会在天时、人和、地利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战争。虽然李烨手中有无数的流民可以送死,但是李烨从来不会考虑人海战术,李烨情愿用钱来武装自己的军队,也不会看着没有训练和武装的降卒去送死。
一万五千名降卒新兵没有装备,就是新城现在也没有这么多的装备,富裕的装备只能暂时给新兵中的军官使用,剩下的新兵只能使用乱七八糟从起义军缴获来的武器。一万五千名新兵的素质不错,一天三顿米饭让新兵感到此生无憾,听说这场战斗之后,每天都能分配到二十亩的土地,就是马上战死也值了。新兵的训练一天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