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懂、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精、什么都是一知半解,短时间来看还没有什么问题,至少不会出西洋镜,但是一旦新知识普及后,等到新知识开始酝酿、生根、发芽后,李烨并不比古人有什么优越性。
虽然在李烨的官吏改革让敬翔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敬翔还是努力的一遍又一遍的从李烨的思维中榨取有用的营养,敬翔在辩论中学习、在推敲中提高、在学习中顿悟,举一反三从李烨的准备推行的官吏制度中寻找蛛丝马迹。
很快,敬翔便发现了李烨的部门设计中的缺陷,唐代一个县里的官吏往往只有三五十人,上等县的官吏人数也不超过百人。而李烨正在推行的官吏制度,一个县衙的官吏人数将达到上千人之多,一下子暴涨了十几倍,相应的财政也要增加十几倍,这对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要养活这么多的官吏就意味着要大幅度的增加税收,钱从什么地方来。
唐代的官员待遇并不低,在整个封建王朝中,唐代官员的待遇仅次于宋代,而宋代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冗官,这是真正拖垮宋代的主要原因。敬翔当然不知道宋代,也不清楚宋代的财政窘境,但是知道一个县的财政无论如何都养不起上千官吏,这才是敬翔真正担心的问题。
李烨也知道养活上千官吏意味着什么,不管在什么时代,养活大量官吏都要用去全部财政的大部分,后世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每年用于养活各级官员的费用就要占全国总财政的百分之三,而同时期教育的投入还不到百分之三点五,可见要养活大量的官吏需要用去多少纳税人的钱。
唐代一个县要比后世一个市大了几倍,但是生产力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实力的发展,所以一个县能养活多少人,不是需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要考虑这些钱占县财政的比例,一个贫困县根本养活不了一千名官吏,但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养活一千名官吏根本不成问题。新城有一千名各级官吏(包含教师和警察),刚开始的时候,新城根本无法负担这些多官吏的薪金,但是随着新城经济的增长,养活官吏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已经下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五,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李烨和敬翔之间讨论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县可以有多少官吏,而是一个县的经济实力到底能够支撑起多少名官吏,以前官的俸禄名义上是从朝廷划拨,实质上官员的俸禄和小吏之间的薪金都是有县财政进行支付,一个浮在表面、一个沉在水中,不管结果如何都要从县百姓身上索取。
李烨不过是把一个县的官吏应该支付的薪金集中起来,省去了中间的盘剥,让所有人都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的税赋到底是交给了谁。领薪金是从国家财政中支出,难道那些巧立名目的乱收费就不是国家的财政,这就好像偷书不是偷的混蛋逻辑,公务员并不产生任何社会价值,官吏所有的薪金都来至全国的财政,而全国财政的根源就是纳税,所以说百姓养活了官吏,而不是国家养活了官吏,官吏应该给百姓负责,而不是向国家负责。
这种新颖奇怪的逻辑理论让敬翔有些迷糊,现在敬翔给李烨打工,突然李烨说敬翔其实是在给整个辽东半岛打工,这样的理论敬翔还是第一次听说。
李烨在给敬翔灌输国家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定义中,一个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国家也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如世界上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利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简单的来说,国家从来都是存在的,而在某一个时期中产生的统治者只是国家的代言人,国家和百姓之间是利益的共同体,国家可以没有统治者,统治者必须要有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只是统治一段时间国家,所以国家会有很多的朝代,而朝代却不可能长久存在,那些认为朝代会千秋万代不朽的统治者,无疑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