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西方有不少人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五九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邸报开始只在官员中传递,不会流入民间,但是慢慢的一些豪门世家和举子,也出钱雇人专门抄写邸报进行传阅,有人也因此为业。
中国民间真正办报的时间大约出现在明代前后,主要是文人进行一种学术交流使用,跟商贾沾不到一丝关系。
闫大走后不久,敬翔和万俊走进书房向李烨汇报情况,两人今天主要汇报的是,这次辽东半岛战役后的损失程度,还有辽东半岛的重建补偿计划。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战争之后官府都要统计损失,规划战后的重建、安置百姓、恢复生产,这些早已经在李烨和敬翔的计划之中,不过一些细节还要进行磋商才能最后的实行。
汇报完工作,敬翔道:“郡王殿下,为什么突然要办《辽东半岛周报》,这是不是‘邸报’,此事关系体大,不可交由商贾经办”。
“《辽东半岛周报》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邸报’,虽然也是公布辽东半岛的政策条例,但是发行的对象却是辽东半岛广大的百姓,本王要让百姓有一个了解官府的窗口,也有一个百姓说话的平台,所以《辽东半岛周报》交由书商柴有泽来操办,敬兄可以派驻一名官员进行监督。不过监督的范围不易过宽过严,只要不是涉及辽东半岛的军事和机密情报,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在上面刊登,你们看看这是准备出版的第一张《辽东半岛周报》”
原先的辽东半岛“邸报”也是交由柴有泽印刷的,至从柴有泽采用了活字印刷术之后,辽东半岛的“邸报”已经不需要手写誊抄了,发行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了学校和工厂,这次准备发行的《辽东半岛周报》不过是换一个名字,同时把发行对象再次扩大罢了。
既然李烨说了《辽东半岛周报》不是“邸报”,敬翔也没用什么好说的,接过李烨递过来的《辽东半岛周报》看了看。
《辽东半岛周报》跟后世的报纸差不过大小,四开八页,上面刊登了一些辽东半岛的政策和条例,还有官府准备重建和恢复生产的计划,内容比以前的“邸报”要多,而且更加的详细,看不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这种报纸可以给识字的人看,也可以读给别人听,算是官府宣传的一个渠道,以后百姓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在这张报纸上发表和讨论。以前都是官员御史在纳谏,以后百姓也可以纳谏,也可以畅所欲言,广开言路难道不是一个执政者最想看见的吗?我们整天坐在官府中,就算走出去,也都是走马观花,哪有整天生活在其中的百姓感同身受,他们有了跟官府沟通的渠道,心里就算不明白有什么怨气,也可以随时找到发泄的渠道,这样天下一下子多了许多的监察御史,再想蒙蔽执政者的双眼和双耳就不容易了”
敬翔苦笑了一下,这种事情汉武帝做过,武则天也做过,结果都是无疾而终,就是不知道李烨这种办法能做多久。敬翔还不知道李烨已经准备让商会也创办自己的报纸,估计知道后会发狂的,好在李烨一开始就让敬翔派出了监察官员,就算有什么问题也都是在控制范围之内,只要经过一段时间成熟之后,这种事情也会平淡下来,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见两人对《辽东半岛周报》都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李烨微微的一笑道:“万刺史,这段时间幸苦了,战后的事情很多不能过于劳累,多回家休息一下,事情慢慢做不能急,欲速则不达,好心有时未必就能办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