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九,子时开考。
夜当然还是深沉的,黑色的夜幕笼着大地,让人感到了一阵阵的倦意;可是在考场里,每个考生却都是精神抖擞的样子,看不出丝毫的疲倦。
没有疲倦,很大的原因不是在于刚才已经眯炖了一小会儿;刚才假寐其实也只是心理作用而已,又有几个能够真的睡得着的?
精神好的缘故是在于每个考生都是憋足了一股劲而来的;有的人为今天的考试准备了三年,有的人准备的时间甚至还不止三年。
这其中的辛苦,真可谓是寒窗苦读;所以今天来参加考试的大多数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跃跃欲试。好多人是兴奋,更多的人是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每个屋内都有一张桌子,桌前放一张椅子;所有砚台中的墨已磨好,笔也搁在了砚台边。此时,桌上已经放上了试卷,考生可以开始看题了。
蜡烛当然是已经送到,烛光正透着一间间的小屋缝隙里溢了出来;溢出的光线不多,所以就显得特别的珍惜。
此时的烛光,在考生的眼里就是光明和希望;如果顺利,从此就踏上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当然,也由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每次的乡试第一场,答题的范围都是固定的。
首先是《四书》中义三道,每道要求写二百字以上,这是必答题;还有的是选答题,考生要在《诗》、《易》、《书》、《春秋》、《礼记》这五经中选择一经作为本经,要完成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所以说,乡试的第一场一共要完成七篇八股文;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当然这也是整个乡试的重点。
如果有考生考运不太济,在第一场中没有考好的话,那就基本不太可能在第二、第三场中扳回名次而被录取的。
所以,许多的考生都很重视这一场考试,可以说绝大部分考生都很重视;在三年的时间里,不知道把这几本书都看了多少遍了,背了多少遍了,同时也是默写了多少遍了,又向老师讨教过不知多少次了。
就像现在的拟真题一样,在重大考试之前先让考生将猜到的各种题型进行反复地练习;等到正式考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熟能生巧的条件反射了。
所以此时,等试卷一发下来,许多的考生等看清楚题目,便开始了答题;比如说陶知演,此时已经在认真地奋笔疾书了。
当然,像陶知演这样马上就埋头书写的考生很多很多。
也有些考生对此抱着淡然的态度;因为他们的实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当然无须害怕,比如顾浩弢,比如游庭钧。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于进行统筹安排,不会看到一题就赶紧去答题;而是将所有的题目都看完后,沉思了些时候,然后才慢慢地提笔开始答题。
随着笔尖和宣纸的触碰,一个个字迹在宣纸上晕染上去。
有的字体中规中矩,有的字体飘逸出尘;有些是铿锵有力,有些却是娟秀清丽。
当然,也有那写得一塌糊涂的字体;整个字就像没有骨架一样,趴在了那儿。这字的主人多半也是混世的主儿,往往是家族替他捐了童生的资格,然后到这乡试的考场上来碰碰运气的。
等到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的时候,考生们的答题程度却是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距;有些已经是做完了两三道题目了,有的却还是卡在第一、第二道题那边,还在原地继续苦思冥想。
这边考场里的考生在红尘中奋力拼搏,为功名利禄而汲汲以求;那边的佛门圣地却另有一番不同的景象,教人不由得心生向往。
禅寺与考场的氛围自然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