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州之地,本身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所以,相对来说,其中能读书的人,自然也就要多上许多。
但不管怎么样,苏策的最终宗旨,仍然是不会改变,他要发展手工业,好让百姓都能挣到钱。
他要发展商业,好让经济能更快速的流通,当然,苏策更要建学堂,而且是建许多许多的启蒙学院,要求至少要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启蒙学堂。
然后,半年或一年一考核,把合格的学生转送至郡里的中级学堂,然后再经过一年至三年的学习,若成绩合格者,可以再保送入州郡的学堂,而苏策自己则在襄阳这设立一所最高等的学院,由苏策自己亲为院首,聘请一些大儒如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人在此任教,这样,从那些州郡毕业的尖子生们,便可以进入这一所学院学习,至这一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那么,便可以直接任命至一县之地为县长,磨砺一段时间后,便可能是一地太守了。
这就是苏策的培养人才之法,其实,这应该就算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版的科举选才法。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一样,慢慢的读书,然后慢慢的往上爬升。
如此一来,待得高中毕业之后,成绩优异者,就可以进入大学,成绩一般者,就会被打回去。
而苏策这里也同样是如此,每年的启蒙学都要招收一批四岁以上的孩童学子,而从启蒙学开始,学子的一切费用都是免费的。
待得学子们入了县学之后,若成绩优异者,可入郡学继续深造,而若是在县学中,成绩一般,或者是鲁钝者,则会被打发了回去,继续让他操持旧业去。
而至郡学中,亦是采取这个办法,若成绩优异者,可继续保送入州学里去学习,然而,若入了郡学者,待得圆满毕业后,多少也是能够比如在某个乡,某个县上谋上一个功曹,法曹之职位,以定为最基屈的官职人员。
而那些优异的入了州学的士子们,则会接受到最完善的培养,直至他们最后入了襄阳,待襄阳这个最高学府毕业之后,苏策方才会量才而录用,或为太守,或为县令等等不一而足。
这一个提议,特别是创造人才,建造启蒙学堂这一个想法,那几乎是得到了如张昭,张纮,贾诩他们这些人的全票通过的。
因为,就以他们的智商,那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人才的重要了,当然,其实亦是明白关于人才断层这种可怕的事情。
接下来,这个几乎已经可以算是集结了大汉最精锐的内政与军事上的人才团体,又商议了关于鼓励人口生育,税收,海域管理,江东地区以及淮南地区战后的生产恢复以及战后人事任命和兵力上的一些调动。当然,还有兵力方面的增加与抚恤,训练等事情。
这一讨论起来,再加上平时三州之地亦是需要再处理上一些问题,便是以张昭,张纮,邓芝这一类的内政大才,亦是忙得头昏眼花,前脚背打后脑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