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有了砂石成料,修路欠缺的不过就是粮食。只是出些粮秣,就能拿到紧缺货品,的确让人心动。而且主公有一点没有明言,能拿出粮食的,只有世家吗?其实庶族、豪强手中的粮也不少啊!这些人可没有染指瓷、盐的机会,这么好的入局机会,岂能错过?
此法一出,冀州恐怕再也难禁商路!
“主公此法甚妙!”想到这里,段钦也不由点头。
梁峰笑笑,其实行商的好处,又何止是修路。这个只认钱的阶级,可是打破世家垄断的利器。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经商步入有产阶级,他们的子孙也就有了进学的机会。商人是不能为官,重农抑商也是历代的传统。但是多得是商人置地后成为地主、庶族,再通过此渠道晋升。而恰巧,现在并州的制科,名义上是选吏。这无异会成为一个可以钻的空当。就看有多少聪明人,能在这个空当合拢前,跃上龙门了。
不过想要商业发展,还有个问题急需解决。
“铸币的事情,还是要有所准备……”梁峰缓缓道,“一旦行商的人增多,光靠粮食交易,可就不妥了。”
“此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这点,段钦倒是极为坚决,“自武帝起,五十余载,朝廷都未曾铸币。何必急于一时呢?况且私自铸币,也容易惹来扬州忌惮。若是粮食麻烦,自可用绢替代。铸币一事,当徐徐图之。”
这也是最让梁峰头痛的问题。西晋的钱币,其实没有真正进入流通市场。小笔买卖,或者世家之间的交易,还可以用钱。但是大面上的物品流通、乃至官员发放的俸禄,都是实物进行。只因武帝登基后,压根就没铸钱!
世家林立,庄园遍地,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社会里,商业自然要萎缩。更何况连年战乱,西晋政府根本就没有开采铜矿,发行货币的能力。因此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钱,净是前代遗留的古董。两汉的钱已经算是好的了,董卓铸的劣钱根本就没法用,魏蜀吴三国各自发行的钱币,数量又不足用。至于蜀国和东吴的“直百五铢”,也就是一枚顶一百枚五铢的大钱,更是分量轻薄,不能等同币面价值。
在一个钱币并未大量流通,而是作为权贵阶级赏赐、陪葬等充面子行为的摆设时,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梁峰再怎么不懂经济,也知道用货币代替以物易物,才是社会的进步。若想商业进一步发展,终归还是要发行自己的钱币才好。
但是段钦所说的种种顾虑,也不得不考虑。他手下这三州,按照记忆推算,也只有河东,也就是后世的山西运城有铜矿。但是河东在匈奴手里,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打下来的。而拿到了铜,怎么铸币,按多少数量发行,乃至怎么流通,也是门大学问。发多发少,都是会引起社会动荡的,哪能不谨慎?
轻轻叹了口气,梁峰让了步:“先让求知院那些博士研究一下吧。铸币事关重大,早晚要摆上台面,不能轻忽。但是海兴港,仍不能用绢结算,粮食还要放在首位。司、冀二州根基薄弱,想要恢复当年产量需要时间,屯粮方是要务。”
这些年,气候状况可不怎么美妙。当初并州大乱,正是因为几州同时大旱。而大范围的天气异变,绝对不止一起。旱、涝、蝗、霜冻、冰雹,一样接着一样,对于农耕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也是司马氏赶上了最糟糕的时候,天气都忒么跟玩儿蹦极一样了,这群郡王还不消停,一心一意致力于把人头打成狗头。简直是老寿星上吊,活腻歪了!
趁着现在匈奴和石勒,还有扬州的小朝廷都自顾不暇,赶紧休养生息,才是发展要务。
他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下来就是秋季的制科了。梁峰的目光不由转向案上送来的考题。范祭酒那边给出的考题,难度可是加大了不少。也不知这一科,能选出多少堪用之才……
作者有话要说: 秦直道也是个超大工程,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武帝乘凉之意),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其实始皇帝跟隋炀帝杨广差不多,都是热衷玩基建,一口气多走了一百步,然后自己把自己玩死了_(:з」∠)_
至于钱币问题,两晋朝廷根本没铸过钱,唯有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自己私自发行了些大孔小钱。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铸币的政权实在不少,司马氏为啥不搞,窝也是不懂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