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他没有这个命啊。”
“怎么会呢,我的话虞先生还是肯听的。”高秀儿贵为当朝皇后,让虞世南收个学生自然算不得什么大事,不过她也知道适可而止,并没有继续在这方面和石慧娘多说,而是换了话题,“慧娘,先不说这些。当年你们一家离开洛阳以后,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怎么不去长山村找我哥哥。”
高秀儿所说的高高当然是指刘子秋,她有些话其实是想让石慧娘带给刘子秋的,可是后来刘子秋强闯禁宫救了她,那件事也就被她忘记了,直到今天遇到石慧娘,才重新想了起来。当然,她打听石慧娘的遭遇也是想旁敲侧击,了解石慧娘丈夫的情况。女人的直觉是很厉害的,她隐隐猜到,石慧娘的丈夫很可能是鱼山贼寇的重要人物。
石慧娘沉默片刻,忽然幽幽叹道:“唉,一言难尽啊。”
拓跋千玉和穆朵丽听到石慧娘要讲故事,都来了精神,围拢过来。
女人家在一起叙叙家常,刘子秋站在这里就有些不大合适,而且他也没打算审问石慧娘,于是便笑道:“别站在外面,进去说吧。我去看看根儿的书念得怎么样了。”
……
虞世南就在隔壁一顶帐篷里正襟危坐,在他的对面,三个孩子提着笔背对着帐门。看到刘子秋进来,虞世南慌忙起身。刘子秋却冲他摆了摆手,自己轻手轻脚地走到三个孩子后面。
三个孩子面前各摊着一张微微有些发黄的纸,纸上写着几个简单的笔划。孩子们都还小,现在还在启蒙阶段,也写不了太复杂的字。说实话,对虞世南这个家、大书法家来说,让他从事这种启蒙教育实在有些屈才。当然,也要看他启蒙的对象是谁。这几个孩子当中有一个是刘子秋的儿子,而且是嫡长子,将来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那一个。做这样的启蒙老师,恐怕天下很多人都会趋之若鹜。
只是三个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上面,刘思根还好一些,提着笔已经能写出几个简单的汉字了,那几个字写得比刘子秋都有水平,不愧是大书法家手把手教出来的。而穆朵丽的那一双儿女,却只在纸上画了歪歪扭扭几横几竖,显然只是为了能够交差。不过虞世南也没怎么在他们身上下功夫,毕竟虞世南的思想还很传统,在他眼里,这两个孩子跟刘子秋没有血缘关系,又是突厥人,根本不值得花力气培养。大概也是天性使然,那两个孩子无时无刻不想着去骑马,这次刘子秋下江南,队伍里就特意带了三匹小马。只要虞世南稍有放松,三个孩子就会窜上马背。
对于孩子的教育,刘子秋并不想强求,见到刘思根还算努力,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虞先生,辛苦你了。”
虞世南捋须笑道:“陛下过奖了,这是微臣份内之事。微臣知道,陛下的诗文微臣难望其项背,今日难得陛下有暇,何不赐诗一首,也让大皇子他们有个榜样。”
自从刘子秋重回洛阳以后,虞世南便总是提出那首《蝉》,因为在他看来,这首《蝉》便是刘子秋续完的。不仅如此,虞世南还三番五次向刘子秋求诗,可惜刘子秋肚子里的货就那么几首,可不敢随便卖弄,于是一律婉拒。今天借着几个孩子的话头,虞世南又旧事重提,却让刘子秋无法推辞了。这可是要给孩子们做榜样,如果他写不出一首好诗来,便会影响孩子们学习诗文的兴趣。
其实刘子秋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诗文上,但这个年代可以学习的知识极其有限,多读些诗文也可以提高孩子的修养,但不管怎么说,都要孩子自己有兴趣才行。此刻刘子秋也不好再推辞,沉吟半晌,忽然脑子里灵光一闪,摇头晃脑地说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虞世南脱口赞道:“好一首数字诗,浅显易懂,正适合蒙童所学。陛下才学果然举世无双!”
“行了,行了,朕也不打扰你了,你继续教孩子们读书吧。”刘子秋转身退了出去,心中却想起了一件事来。原本隋以后应该是唐,但由于他的到来,历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迹。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如果因为他的出现而影响到了唐诗的发展,甚至后来的那些诗人都不会在历史上出现,那他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罪人了。说不得,他只能找机会将他所记得的那些唐诗背下来,传之于世。至于涉嫌剽窃,也顾不得了。
忽然,香草匆匆跑了过来:“姐丈,姐姐请你过去。石慧娘愿意劝她丈夫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