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复地琢磨;丁小六来了,拖着他去了食堂。老丁头炒了几个小菜,父子俩趁开盘前,邀林木森喝两杯。
林木森向丁小六提了要改烘茧灶,丁小六一听,眼睛瞪得象铜铃,脑袋摇得象货郎鼓,严肃地说:
“木森,茧站可不是收购站,烘茧可不是儿戏,几十年的工艺;你当是芦蓆、黄麻、红萝卜?我的林主任,你可千万不要冒险,一个蚕讯,累死累活也就十一二天。大不了我多盯几炉,你熬几个晚班,如果今年红旗茧站向前进了三四个名次,皆大欢喜。你动烘茧灶,万一供热影响了烘茧的质量,这可会砸全公社的‘饭碗’!”
老丁头却对林木森的想法颇有兴趣,他说:
“小六,别这样神兮兮地,动了烘茧灶,不还是在烘干吗?”
丁小六说:“阿爸,别同是烘茧,这里面学问可大了;我是质检,我有责任!再说,明天就正式‘开盘’,烘茧灶也不敢停火呀!”
老丁头横了儿子一眼,把酒杯一放,找来了蔡阿田。
蔡阿田进门便说:“木森,把你的想法说说。”
林木森把想法说了,并画了张草图;说:“蔡站长,我对热能的变化把握不准……”
蔡阿田望着草图,搔了搔脑袋;笑着说:
“我不认识它,它认不认识我还不一定。木森,走,我们去烘茧房。”
蔡阿田把站里二个老烘工叫来,让林木森把草图对着烘灶、烘箱说了一遍。老烘工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反反复复地琢磨了一阵,对林木森的“三灶一体”大为赞同。大家合计了一阵,怎样连通烟道,安装活门,调整操作程序……摸索到**不离十;蔡阿田马上让人去农机站找来技工,又叫来泥工,十几个人折腾到清晨二点多。
蔡阿田说:“就这样了。都累了,睡觉!木森,睡觉去。你急也没有用,刚改好,得等烘灶、烘箱干才能点火呀!”
林木森想想也对。躺在床上,心里忐忑不安;迷迷糊糊中,房门被丁小六敲得“咚咚”地响。
“木森,快起床!木森,木森,蔡站长叫你去烘茧房……”
林木森睁开眼,眼前一片光;原来天己大亮了。
“成了!”蔡阿田和老烘工笑得合不拢嘴;蔡阿田说:“效果不错。我和小六他们试了三批,平均每烘灶提前了四十六分钟。等大家操作熟悉了,估计每烘灶会提前一个多小时。”
原来蔡阿田他们一夜都没睡,用木炭把灶、箱烘干。蔡阿田领着烘茧工边烘边摸索,基本上掌握了“连体烘茧灶”的“连续操作法”。改成“连体烘茧灶”后不但提快了每烘灶的时间,还有三个显明的优点:一是三灶串通,热能互补,预热、控温和降温好把握。二是不要因降温而撤火,烧灶工减轻了工作量,还降低了煤耗。三是三灶一体,三个灶的茧工无形组成了协同操作;有了专人控温,进出烘箱和冷却、包装、入库,三个灶的人一块作,运转加快了,没增加人手但有了休息的时间。
茧站“开盘”,沈心田、王宏铭和张汉春等来红旗茧站检查工作。
蔡阿田笑呵呵地说:“放心,今年没有问题!”
“今年没问题?”王宏铭有些疑惑,说,“蔡站长,今年红旗茧站可是临阵换将呀!木森又是‘新手’,你还得多带带他哟!”
“我可换了名‘福将’!”蔡阿田把改造烘茧灶的事说了,说,“杨兴说得对,文化人就是文化人!王主任,还是让木森多带带我吧!”
沈心田、王宏铭和张汉春等来到烘茧房一,果然如蔡阿田所说,原来乱纷纷的烘茧房程序井然。
蔡阿田说:“有了木森,今年我可省了大半个心!”
几个公社领导都把林木森夸了一番。
“不,不,这可不是我的成绩。”林木森忙说,“全是蔡站长,二位老茧工,还有丁师傅和大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错!”沈心田笑着说,“有好点子就有好的效益。老蔡,这种好经验怎么不早说?让龙溪茧站也改过来嘛!”
“老蔡他们也是昨天才改好的。”张汉春的脸上溢满了笑,说,“改了灶,还得摸索操作经验。这也怪我,早点让木森上茧站就好了。现在‘开盘’了,想改也改不成了!”
蔡阿田说:“我们正在摸索操作经验,经验成熟了才能推广。”
张汉春说:“好呀,红旗茧站今年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旗罗!”
临走时,沈心田与林木森握手,拍了拍他的胳膊,说:
“木森,注意身体!我欣赏你的工作作风,却又担心你这‘拼命三郎’的劲!”
王宏铭说:“木森,张副主任把你这个‘得意门生’捧上了天,你要争气呀!”
“我可没有吹捧木森,他的成绩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张汉春很是得意,说,“老蔡说说,是不是这样?”
蔡阿田说:“我不好木森,会开口向你们要吗?”
林木森心里甜滋滋地……
-< >-记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