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首先体现在生活物质上,可社会体制的不同,生活物质有时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文的进步完全不吻合。
现在物质丰富,各种电器日新月异。中国拥有“两弹一星”,民间的电器却是手电简。一九七二年五月十三日《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一九七一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一九六五年的四倍。”可“红梅”收音机还是“抢手物质”。
林木森家曾有台收音机,熊猫牌;当年的收音机的确象熊猫一样珍贵”“小说章节更新最快。父母只容许林木森兄弟们每日下午四点半打开收音机,当传出“哒嘀哒,哒嘀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家里、门外立刻聚集了许多睁着大眼睛的小脑袋。“文革”,“红卫兵”的第一次抄家,第一件“战斗成绩”就是收音机。“红卫兵”的理由是,“防止反动份子收听敌台,散布反动言论!”后来,收音机还了回来,自不响了。据说是革命群众为防阶级敌人贼心不死,决定拆除收音机的短波,不小心,把电子管烧坏了。
现在的人是无法体味到当时的的消费需求,人们省吃俭用追求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就是所谓的“老三件”。“老三件”都在一百二三十元左右,相当于将近“普工”四个月的工资。一旦拥有,从内心里都会流露出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少年谁不爱潇洒。林木森真的想置身“行头”。社会在前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说社会仍在红的线条下,服饰已渐渐在以黄、灰、蓝、黑、白为主色彩中艳丽起来。众多青年讲究起服装挺恬来,最明显是裤腿上的直缝线。裤子洗后,快干时,用大号搪瓷杯盛上开水充作烫斗,把裤缝整得象刀口一样。每晚睡觉前,提着裤腿一抖,把裤腿两条缝仔细对齐。扯平,小心地压在枕头下。林木森时常为服装而尴尬,可除了朱丽雯,谁又替他操心?
林木森有种幸福感。林木森几乎不相信,王琳会替他置办“行头”。
进了百货公司,王琳领着林木森直奔三楼;这里是湖兴地区最大的“特供商场”,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与人拥声杂的楼下截然不同,这里的陈列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交睫,顾客悠然自得,神气十足,连售货员都面带微笑,和颜悦色。
看见各式各色各种料质的成品衣,林木森有些懵了。
林木森是第一个次买外套;在他的心里眼中,成品衣就是工作服,蓝色、灰色、布、麻、帆布,各种职业的工作大褂,还有军装。别说在钱北,就是在湖南,也是买了布去缝纫社作。小时是“学生藍”,后来是“黄军装”。新衣服上身时要挽起衣袖,把裤腰捆在胸脯上;等合身了,衣服也旧了、破了;等到穿在身上紧绷绷的,还得放下裤脚边穿上一阵。
买衣服,特别是买男装,王琳也不懂,但她有“招”;王琳找了个年纪偏大的售货员,吞吞吐吐(面带羞色)地说:
“请问,主任在吗?我姆妈让给我朋友置两套‘行头’。我姐怎么还没来?”
王琳说着掏出“手表票”,递给售货员。“脸面”就是招牌,售货员认识王琳;公司革委会主任得知王琳手持盖有“湖兴地区行署”大印的“手表票”,来给“男朋友”置“行头”,马上让柜长亲自接待。
革委会主任吩咐说:“不要等王主任来,让王琳挑;如果有人问,就说‘外汇券’在我这里。”
王琳的择衣标准是“时髦、料质好”,林木森的服装要求是“耐穿、大众化”。柜长不露声色,先给林木森量尺寸,转身取来一套藏青色“军干装”;王琳装模作样地翻着看,说:
“还有更好的吗?”
柜长说:“这是‘毛的卡’,毛料挺刮,下水三五次都不用烫。穿着也随意,不识货的还以为是普通‘的卡’;这样,先让这位小阿哥穿上试试?”
果然,当林木森换好衣服再出现时,周围一片赞美声,王琳的脸都红了。
林木森并说不上是英俊美男,更不是俊俏的奶油小生,刀削斧砍的国字面庞,却棱角分明,粗眉大眼,冷酷坚毅。“军干装”就象是量身定制,笔挺服饰使他强壮的身躯,更比例协调,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加上眼神之中流露着些谦卑,更使他有种独特的内在美感。
王琳开口就要三套,在林木森的坚持下,拿了二套,另买了一套“的卡”的。买服装要配套,于是,衬衣、羊毛衫、棉毛衫、皮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