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九不仅决定要做主考官,并且还要野心勃勃的改组科举制度。
现在科举制度是三三制,也就是每隔三年,才能举行一次科举,乡试三年一次,考众者为举人。
举人在往上考,称为会试,由礼部主考,三年一次。
但是在这样死板的规矩下,会让很多有才的学子终其一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无法完成心里的期望。
假如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在乡试的时候,出了意外,就要等待三年,若是会试再出了意外,又要等上三年。
这样里外里算起来,最少就是六年。
可一个读书人的青春,又有几个六年可以等待得起呢?
这个弊端陈小九心知肚明,他决定改组科举,将乡试和殿试改为一年一考,并且乡试排在前面,殿试延后两个月考试。
如此一来,考中乡试的举子、便可以紧接着进入京城会试,既不耽误青春,也有助于朝廷络人才!
另外一条,便是改革考试内容,。
往届的考试,为显示出才子多么的博学多才,将《诗》《书》《礼》《乐》《典》的作用,夸张的放大,而将《策论》的作用,却无限制的缩小,而这对于选拔人才来说,完全就是相悖的。
《诗》《书》《礼》《乐》《典》晦涩艰深,有些东西更是糟粕,是毒瘤,是过时的迂腐思想,凭着这些陈年老旧的东西,又如何能治理朝政?难道谁的诗做得好,谁的字写得好,就一定能治理好朝政吗?
当然,陈小九这些心里话当然不会说出来,真话伤人,往往要披着一层外衣,通过灵活的手段解决掉。
所以,陈小九决定,至少在今年,便一定要减少《诗》《书》《礼》《乐》《典》的比重,而将《策论》的作用,提高到一个很显著的地位。
策论,就是根据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一事一议,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练达。
而通过考生的思想、内涵、世界观、价值观,来判定考生的品德操守、应变能力、政治智慧!
以上两条,都是在纯理论上过筛子。
而陈小九更计划在理论知识达标的基础上,在进行现场实战,实地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
陈小九思索许久,决定追加一个情景剧的审案模式。
找一些群众演员,表演纠纷、矛盾、利益牵扯,让才子们根据情景剧,当场分析,当场断案。
凭借断案的结果,便可以判定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管理能力,也好做到人尽其才。
陈小九计划好了之后,便在第二日清晨,将自己总结的“改革科举制度,修订科举内容,添加实测审案”三条建议,写成书面奏本,呈给皇上与众位大臣预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朝堂这些官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浑然没有想到陈小九会如此大刀扩福的进行改革。
陈小九这一个突兀的计划,完全把萧丞相打了个措手不及,他完全可以揣测道陈小九的‘良苦用心’。
抛出陈小九想要做科举改革的奠基人不说,这厮分明是想先入为主,妄图通过干涉科举改革,让自己顺理成章的提前成为这次科举的主考官。
萧丞相心中愠怒,急忙向袁卓建使了一个眼色。
袁卓建领会,急忙出列,陈词道:“启奏皇上,末将以为陈大人所言荒唐无度,不分主次,实乃幼稚之举。”
群臣终于安静下来,也知道萧丞相又派人出来发难了……
“袁将军说得好,您一个带兵的将军,不禁要日夜训练,还能如此关心科举,您真是有操不完的心啊。”
陈小九直面袁卓建,犀利的嘲讽。
袁卓建老脸一红,硬着头皮道:“身为大燕朝臣,自然要能者多劳,为皇上分忧解难。”
“袁大人,您这句‘能者多劳’说的很好,足见袁大人一片赤诚之心。”
陈小九先是赞扬了一句,方才厉声质问道:“不过,我心直口快,倒想问一下袁将军,曾经发生在江浙的那场暮平之战,您为什么屡战屡败?”
“我又听闻北方突厥在大肆侵占我大燕领土,百姓家园遭受践踏,您为什么没有御敌于国门之外?”
“福建定南王有不臣之心,你为什么不带兵扼守,反而处处绥靖,示敌以弱?”
三个连珠炮似的发问,将袁卓建挤兑的无法作答,满朝文武三百多双眼睛,俱都带着点点戏虐的笑意,向袁卓建望过来。
袁卓建哪里受得了这等鄙视,那张老脸腾地泛红,心中怒火陡升,想着当场将陈小九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