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筱筱在现代的时候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讲李承乾的,以疑问句开头。“李承乾,大唐最尊贵的继承者,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失德败事、死于非命的皇太们,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政权的问题,代表:那些乱世饵王朝的继承人;
二、父母的问题,生母不是父亲正妻、父母感情不好;
三、朝中大臣的问题,权臣当道又一心跟太子做对;
四、自己身边近臣的问题,不断挑唆教坏了太子;
五、本身的问题,比如智商太低、或者有才却不用于“正道”,政治才能差;
六、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对手太强大的问题,其中你能想到的自然就是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了;
以这六项来审视李承乾,似乎,一项都不符合。
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从小就被重点培养。
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
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生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再说对手太强大的问题,虽然李世民偏心李泰,李泰也善于“收买人心’,不过看朝中上下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指责李世民偏心李泰不对劲。就知道李泰这人心收买得怎么样了。
李泰他固然拉来了刘洎、岑文本站在自己一边(还是在父亲的明显暗示支持下)。但对于影响力最大、父活信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简直就看不出来这甥舅俩之间有任何关系,天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让无忌一头栽到李治身上万死不悔吧。
长孙无忌不喜欢李恪,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天意人力不可挽回,但李泰身上的长孙家血液成份可是跟李治一模一样半滴不少……当然,长孙无忌一心扶持李治,也有他希望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领导、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欢李泰,那么在李世民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水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至于他的其他兄弟,李恪身份尴尬,李祐不成气候,李愔名声太差,李贞无意皇位。李治软弱无能,李慎胆小如鼠,这样看来李世民真的没康熙会生儿子。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父死继、立嫡以长”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守成之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
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指李佑)兄庸(承乾)《旧唐书》”“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性、天意。
但是从多面分析,这一切又不止是天意,李世民虽然是好皇帝,但他真的不是一个好父亲,在这一点上他还赶不上康熙,虽然康熙的儿子们最后也是下场凄惨,但前期他待儿子们还是很好的,太子更是养在身边亲自教导的,不像李承乾他生于承乾宫,见到父亲第一面的时候他都两岁了,接下来的几年,李世民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
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李世民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
现代的学说认为,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感、认知自己性别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