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花家皇帝与赵高一年见不了几次,本就感情淡薄,被一挑拨,更是心中厌恶。当即下诏:“从今往后,没有圣旨,新明王不能封侯!”就这样,新明王被困在了北京城,无法见到种花家皇帝,也从史书中消失了十几年。
直到后来,种花家灭掉奥斯曼帝国,种花家皇帝在苏丹投降后才给新明王写了一封信,让他赶到红海边,与清王一起前往受封。八戒痛哭流涕,但时局至此,他也无能为力。
新明王被封为安乐公,封地在西奈半岛。清王被封为奉车都尉、乡侯,种花家记载,八王之乱时八戒举家南迁到了徐州,在此生根发芽。后来江浙之乱,八戒的孙子逃回蜀地,又被皇帝封为安乐公。
新明王开门投降之后,他的后宫除了皇后,都被赏赐给了伐明的将士。后宫中有一个姓李的昭仪,得知自己也将被赏赐给白马军将士,悲愤莫名,于是自尽而死,死前说道:“我已经忍受过一次屈辱,岂能再二再三地受辱?”
大明的故事家喻户晓,仿佛政权随着投降就落幕了,实际上大明政权之后又持续了四十一年才亡在新明王时代。
新明王是崇祯皇帝的儿子,由于生性懦弱安于享乐,又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种花家经过十年的打拼,最终夺取了北京城一带,最终还建都称帝,堪称是历史上的传奇。
虽然种花家皇帝戎马一生,但还是因为崇祯之前的交情给大明留了一手,崇祯皇帝在兵败后病困交加,最终举国托孤给赵高。
崇祯皇帝知道儿子年轻,害怕他将来不成器毁了大明皇族,因此嘱咐“如其不才,君自取。”但大明官员仍然鞠躬尽瘁的辅助,新明王称王时年仅16岁。
由于连年战乱,进入了时代末期各国人口都已经锐减。大明官员虽然尽心尽力的辅佐,但仅靠着北京城为基础还是没能有希望,最终,政权进入了不稳定时代。
虽然内部派系争斗频繁,但明王并不在乎,还十分信任身边喜欢阿谀奉承的宦官,直到家族撺掇开始大举搬家,才结束了混乱的局面。
当时的大将军赵高和明王不同,他是降将,虽然能力不俗,但他在大明政权没有基础。后期由于听凭宦官弄权,在朝中备受排挤,想要清君侧不成,反被猜忌。
由于害怕回到种花家朝中会被害死,因此只能暂时躲在明王屯田这过日子。在夺取了大明的实权后开始写信给种花家皇帝,想回种花家做官。此时的大明官员见到明王危难,仍然自带干粮,义无反顾的帮助明王稳定局面。
当时大明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万的兵力,而且赵高已经失去皇帝信任,手下也不团结,面对清军的五路八万大军处于绝对劣势。
好在大明官员选择死战,依托防线抵御住了大军来袭,拥有绝对优势的清军此时竟然迟迟攻不下。
在大明作为一个帝国灭亡后,明王和其皇后也被迁往西安城,后宫嫔妃全部被赏赐给没有妻子的将士们。这时一位姓李的昭仪却不愿意受辱自杀了。
昭仪在大明时期地位极高,仅次于皇后,是嫔妃之首,地位甚至与丞相相同。但明王选择投降起就已经没有任何权利了,皇后能陪在身边,但昭仪不能,李昭仪就被赏赐给此次作战的种花家将军。
李昭仪得知自己像一个物品一样被赏赐给将士后十分气愤,一方面是对白马军的仇恨,另一方面是自己刚刚经历了亡国之辱,因此李昭仪宁愿自杀也不愿受辱,死前曾说道:“我不能接二连三的受辱。”
投降后还有大明官员在前线和白马军的大军血战,明王下令让大明官员和部下立刻投降,但有人投降后不愿认命,仍然意图复兴,可惜最终还是无力回天,被种花家将领所杀。
投降之后,明王被封为安乐县公,在西安的时候,还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明”,来表达自己的开心。虽然一直到去世都被软禁,但受到的待遇还算不错。